回覆列表
  • 1 # 大智若愚WJW

    肯定是成功了。在西漢那樣歷史背景下,能開啟外交局面,絕對是對歷史發展有重大貢獻的。那時候並不是完全統一國家,交通、語言、人文習俗尤其是環境等眾多因素條件限制下,開通絲綢之路歷史壯舉絕非易事。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一路艱難,遊說諸多番邦小國歸順漢朝,為漢朝開疆拓土滅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大大促進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生活的交流。

    張騫從西域引進了汗血寶馬、葡萄、石榴、核桃等,豐富了漢朝的經濟生活同樣他也把漢朝的鑿井、鑄鐵、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入西域,同樣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司馬遷將張騫出使西域稱之為“鑿空之道”,意思就是“開通大道”。的確,張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走出國門的外交活動家,成功建立了中國與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

    如今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在繼承和發揚張騫的“絲綢之路”精神上繼續開創中國新的外交格局。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友好交流。

    所以說張騫的出使西域是成功的,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2 # 珍珍兒的新新

    第一次出使西域,未達成預期目的,失敗。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武帝命帶領100餘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河西走廊(今甘肅西部)以西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解除西北邊患(當時河西走廊已被匈奴控制)。張騫一行在路上碰到幾個自願歸順的胡人當嚮導和翻譯,可惜在路過河西走廊時被匈奴發現並俘虜,同行屬下均被殺死,只剩下張騫一人。匈奴為收買張騫,軟硬兼施,甚至許配給他妻子並生下了孩子。但是張騫不忘武帝之託,持漢節而不失,終於在十年後趁看守之人放鬆戒備,果斷離開妻兒,繼續向西完成出使任務。可是等張騫找到大月氏時,大月氏的國王認為族人西遷定居後生活富足,不願再東進攻擊匈奴,張騫多次勸說均沒成功,張騫只好繼續尋找其他部落。幸好當時的大宛國對大漢印象非常好,早有結交之意,便帶著張騫參觀當地特產汗血寶馬,並答應和大漢結盟。之後張騫才從南方繞道回到西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並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預期目的,但是他將西域的見聞以及大宛國的遭遇上報給武帝后,得到了武帝的認可,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出使西域,超乎意料的收穫,成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歸來後,做了三年的準備工作,帶著300餘人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非常順利的找到了第一次交好的大宛國,並在大宛國的幫助下拜訪了西域的康居部落和大月氏,順利和西域各國達成聯盟,準備夾擊匈奴。而大宛國為表誠意,給大漢送上了一千多匹汗血寶馬,解決了大漢缺少優秀騎兵的困難,大漢也將公主遠嫁與大宛國聯姻,加強了兩國關係。後來在大漢和西域各國的夾擊下,匈奴被打敗,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向大漢稱臣,北匈奴則遠遁大漠,匈奴之患終於得到徹底解決。除此之外,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回了當地很多特產,比如胡蘿蔔、哈密瓜、葡萄、汗血寶馬等,並將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帶到了西域,促進和豐富了兩地的生產和生活,為後人研究當時的西域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後人還根據張騫出使西域整理的資料以及打下的基礎,開闢陸上絲綢之路,將中原的影響一直延伸至地中海的希臘,一直到現在,張騫出使西域帶來的影響都依然存在,這些都是超出預料的收穫。所以,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出乎預料的成功。

  • 3 # 最後的騎兵90

    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是第一次出使,嚴格來說是失敗的。

    西域一詞見於《漢書·西域傳》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廣大地區。

    匈奴是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從春秋戰國時代屢屢南下打劫,中原地區深受其害,到了漢代,匈奴實力更進一步發展。

    漢朝在秦朝廢墟上建立,飽經戰亂的中原無力對抗匈奴,白登之圍、烽火甘泉、書信辱呂后,即便下嫁公主也阻擋不了匈奴南下,漢朝忍辱負重,休養生息。

    漢武帝繼位後,決心反擊匈奴,一雪前恥,無意間得知在在西域的大月氏與匈奴也有深仇大恨,想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對於西域漢朝瞭解不多,充滿未知,張騫自告奮勇,願意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

    張騫的出使之路並不順利,被匈奴扣押十幾年,好不容易找機會逃了出去,沒能說服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回來的路上又被匈奴發現。

    前前後後歷時十三年,漢匈之戰形勢早已逆轉,雖然沒能完成漢武帝交代的任務,卻開啟漢朝開拓西域的慾望,此後,漢朝多次派人出使西域,正式將這一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8週歲,右眼遠視及弱視500度,該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