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源778

    首先要研究土壤,我今年在青島跑了好多地方,土地基本問題:第一土壤板結,一年兩茬作物,年用7—8袋複合肥,20Cm的耕種層,18Cm的板結層;第二有益微生物缺少,有害菌大量繁殖,農作物產品質很低;第三中微量元素在土壤表層稀少,板結層以下根系夠不著;第四土壤嚴重酸化和鹽化,白茬地表層都返鹽;第五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大部分不到一個點。

    帶著這些問題我研究肥料,有興認識了一位專家,帶著懷疑拉了三噸在各種作物實驗,效果非常好,他不僅提高作物產量(真正40%左右),還提高作物品質,我在秋天做了青島代理。

    簡單介紹一下肥料:1生物鬆土劑,畝用十斤就在半年鬆土一米深(以前絕對不信,眼見為實),增加了大量多種有益菌並迅速擴繁,還可以調理土壤,打破團粒結構。

    2生物菌肥促根,生根,增加土壤有機質,補充和分解土壤氮磷鉀。

    3螯合態中微量元素,補充鈣鎂硫和微量元素

    本人做了多年農業,從不相信到帶領農民相信,並且不僅讓農民少花錢,見效快。

    {只代表我的觀點:不得不服}

  • 2 # 一個獼猴桃果農

    做農資,市場還是有的,並且也來越大。

    因為,我就是一個農資人。

    農資只是產品,產品的背後是服務,服務於廣大農民,客戶,大種植園主。在農資技術方面,可能他們沒有我們專業,他們其中很多農戶,種植都保守和傳統。

    做農資,如果僅僅是售賣產品,尿素,磷酸二銨,複合肥,可能已經沒有出路,因為同質化太嚴重,價格透明。

    我們要做的,是改變傳統銷售模式,為農戶更科學的提高科學用肥水平,提高作物品質。

    幫農戶增收,等於肥料不花錢。這就是服務。

  • 3 # 豐收植物保護

    2019年,做農資還有市場嗎?

    肯定有的!想到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點風牛馬不相及。市場其實一直有,只是大家缺少發現的眼光。不只是農資市場的單個現象,各行業的人永遠不缺少的最是馬後炮,有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總是在說假如前兩年,我怎樣,怎樣就能多賣多少或者,多掙多少錢。假如前兩年多買幾套房子,不需要再北上廣,四五線的小縣城也可以好幾年不做農資生意。想假如的事情太多了……

    因為我個人已沒有那麼長遠的目光,農資市場在開放個體戶至今,經歷了進貨難到賣貨難。那個時候緊缺的是貨源,只要有貨源不愁賣;到市場飽和後,一些耍聰明,降價佔領市場,和飛蛾撲火般的賒銷也要佔領市場,在當時確實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留下的副作用,如今還在荼毒的大傢伙,心理苦啊;形成買方市場的現在,也是如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從廣告轟炸的某業生命素,農資會鋪天蓋地的宣傳,籤合同保增產等。都是掀起了一股有一股的浪潮,引得行業內爭相模仿。

    到19年這些方法有可能還能繼續前行,過去的一年中,從大環境上,為農資行業提高了門檻,所有人員要經過培訓上崗,所有經營農資的都要辦證。不提過程如何,從行業發展上來說確實是一個好事。

    農資市場一點沒有變動的就是一直在變動,你得跟上節奏,方能不被淘汰,甚至魚躍龍門。市場一直是有的,如何找到自己的切入點,首先得做好基本功,首先一點對產品做大心中有數。選好產品,因為掙錢要緊,從根源上就得保證產品不能出問題,並且還得有特色。

    農資產品的市場從來都是先區域性的做出知名度,接著才做到更大範圍的。故自己對當地市場的種植結構,種植習慣,種植技術要升入瞭解,不瞭解的要加強學習培訓。對當地終端客戶,或者二級商要心中有數。

    接下來就是經營策略,過去幾年個別地方忽悠團也偷偷賣了不少貨,關於忽悠團要嚴厲打擊,模式也可以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為什麼一個我們的終端客戶不甚瞭解的忽悠團能讓取得他們的信任,值得去研究。

    不能說做一行愛一行,最起碼得做大敬業。基本功紮實了,多參加農資類的一些會議,聽聽大家的聲音,機遇就在其中等著我們去發掘。做好準備,時機不會等。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農業必須是要發展,向前走的,跟一些農業發展強國相比較,缺少的是農業服務類行業,將是農資市場下一個風口。

    我是豐收植保,不辜負每一份耕耘,為了更好的豐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台東鐵道藝術村值得去轉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