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檢驗科醫生,很多人可能就要不以為然了:
“這有什麼說頭嘛,不就是抽個血啊化驗個大小便啊!”
“就是,做這個又沒啥技術含量,現在儀器都是傻瓜機一鍵式操作,這邊標本送進切了,那邊報告就出來了!”
“最多就是味道有點重哈哈哈……”
首先,這個科室不僅要查血、屎、尿、痰,人家還要跟胸腹水、腦脊液、精液等人類的各種體液打交道。
其次,坐在電腦後面按鍵的很多都是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極有可能還是名校畢業的。
檢驗科醫生到底有多牛呢,作為一個檢驗科醫生到底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呢?
今天,我們就認真認識一下這個天天跟血、屎、尿、痰打交道的人群。
“醫生,說實話我還是很同情那些做檢測的老師嘞,每次我路過收集大小便標本的地方,都覺得味道有點驚豔,這些老師不僅天天聞,還要天天搞整這些標本, 忍功了得!”
是的,他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倒騰屎尿,抽血離心拔蓋子。每天面對的都是血液,尿液,排洩物,分泌物,甚至嘔吐物。
這就是檢驗人員的工作和職責,因為透過這些有顏色、有味道的東西就能直觀反映人的健康狀況,他們必須忍著髒,避著噁心工作……
比如挑一坨粑粑,不僅可以看到你肚裡頭有沒有蛔蟲、消化道有沒有出血、拉肚子到底是因為火鍋吃多了還是亂吃了藥,甚至你腸胃裡頭的菌群哪個又造反了都看得出來。
更何況對我們實驗醫學科來說,血屎尿痰只是他們檢查的一部分“物件”,此外還有腦脊液、胸腹水、精液、肺泡灌洗液、陰道分泌物以及患處分泌物等等,只要有需要,幾乎人體所有的體液、排洩物都可以用來檢測。
隨便舉幾個檢查專案給你們感受一下高大上:
▪ 針對遺傳性疾病的人體染色體核型分析和基因突變檢查;
▪ 針對血液系統疾病,開展了骨髓細胞學、細胞化學染色、流式等檢測;
▪ 針對器官移植,開展了器官移植配型及移植後藥物濃度檢測和相應的病毒檢測;
▪ 針對實體腫瘤,除了常規的腫瘤標誌物檢測外還開展了對應的實體瘤用藥基因無創檢測;
……
要說天天面對這些,醫生們忍得辛不辛苦,煩不煩躁,話說,忍著忍著也就習慣了……
一張準確的報告單真不是輕鬆得出的
大家先來感受一下實驗醫學科流水車間一樣的操作環境
看到沒有,裡面的高科技真的非常多,沒兩把刷子還真玩不轉。
是的,每一項檢查離不開各種機器,但更離不開人!
比如一項簡單的痰培養,患者只需要吐口痰,但我們的醫生需要做的是——
1
首先
挑取痰液標本中粘稠的部分塗抹至載玻片上,革蘭染色鏡檢,判斷標本的合格性,然後進行培養;
2
24~48小時後
觀察病原菌生長情況,根據革蘭染色結果和生長情況,進行下一步的種類鑑定和藥物敏感試驗,整個過程需要3~5天;
3
還有
對於生長條件苛刻,生長速度緩慢的病原菌,如結核桿菌則需要1-4周才長得出來。
對於一些更為複雜的檢查,比如骨髓塗片檢查、藥物濃度檢查、染色體檢查等就更不松活了,就要靠人han到樣本前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一個月才能搞定。
而等機器出了資料,也不是直接就把資料印成報告發給大家。如果檢驗只是由機器做出數字那麼簡單,那麼檢驗科要那麼多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幹什麼?
我們普通人經常看到報告上,箭頭向上↑表示高,箭頭向下↓表示低。這個只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部分,就要由我們檢驗技師來判斷了。
數字為啥高了、為啥低了,這些是不是符合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不是受到一些干擾因素才會不符合臨床表現,出現不符合邏輯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審報告的人有強大的知識儲備,要充分熟悉生理病理各種機理才能夠考慮到。
除了業務能力,檢驗科醫生的工作時間也跟臨床保持同一水平線。
是的,檢驗科也是36524的作息,沒有想到吧?!因為除了急診,住院患者也許時不時來個緊急檢查。
有奔赴在病床前的醫生護士,也有在患者看不見的地方默默耕耘的檢驗科醫生,是他們共同撐起了我們十幾億人民的健康。
一說到檢驗科醫生,很多人可能就要不以為然了:
“這有什麼說頭嘛,不就是抽個血啊化驗個大小便啊!”
“就是,做這個又沒啥技術含量,現在儀器都是傻瓜機一鍵式操作,這邊標本送進切了,那邊報告就出來了!”
“最多就是味道有點重哈哈哈……”
首先,這個科室不僅要查血、屎、尿、痰,人家還要跟胸腹水、腦脊液、精液等人類的各種體液打交道。
其次,坐在電腦後面按鍵的很多都是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極有可能還是名校畢業的。
檢驗科醫生到底有多牛呢,作為一個檢驗科醫生到底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呢?
今天,我們就認真認識一下這個天天跟血、屎、尿、痰打交道的人群。
“醫生,說實話我還是很同情那些做檢測的老師嘞,每次我路過收集大小便標本的地方,都覺得味道有點驚豔,這些老師不僅天天聞,還要天天搞整這些標本, 忍功了得!”
是的,他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倒騰屎尿,抽血離心拔蓋子。每天面對的都是血液,尿液,排洩物,分泌物,甚至嘔吐物。
這就是檢驗人員的工作和職責,因為透過這些有顏色、有味道的東西就能直觀反映人的健康狀況,他們必須忍著髒,避著噁心工作……
比如挑一坨粑粑,不僅可以看到你肚裡頭有沒有蛔蟲、消化道有沒有出血、拉肚子到底是因為火鍋吃多了還是亂吃了藥,甚至你腸胃裡頭的菌群哪個又造反了都看得出來。
更何況對我們實驗醫學科來說,血屎尿痰只是他們檢查的一部分“物件”,此外還有腦脊液、胸腹水、精液、肺泡灌洗液、陰道分泌物以及患處分泌物等等,只要有需要,幾乎人體所有的體液、排洩物都可以用來檢測。
隨便舉幾個檢查專案給你們感受一下高大上:
▪ 針對遺傳性疾病的人體染色體核型分析和基因突變檢查;
▪ 針對血液系統疾病,開展了骨髓細胞學、細胞化學染色、流式等檢測;
▪ 針對器官移植,開展了器官移植配型及移植後藥物濃度檢測和相應的病毒檢測;
▪ 針對實體腫瘤,除了常規的腫瘤標誌物檢測外還開展了對應的實體瘤用藥基因無創檢測;
……
要說天天面對這些,醫生們忍得辛不辛苦,煩不煩躁,話說,忍著忍著也就習慣了……
一張準確的報告單真不是輕鬆得出的
大家先來感受一下實驗醫學科流水車間一樣的操作環境
看到沒有,裡面的高科技真的非常多,沒兩把刷子還真玩不轉。
是的,每一項檢查離不開各種機器,但更離不開人!
比如一項簡單的痰培養,患者只需要吐口痰,但我們的醫生需要做的是——
1
首先
挑取痰液標本中粘稠的部分塗抹至載玻片上,革蘭染色鏡檢,判斷標本的合格性,然後進行培養;
2
24~48小時後
觀察病原菌生長情況,根據革蘭染色結果和生長情況,進行下一步的種類鑑定和藥物敏感試驗,整個過程需要3~5天;
3
還有
對於生長條件苛刻,生長速度緩慢的病原菌,如結核桿菌則需要1-4周才長得出來。
對於一些更為複雜的檢查,比如骨髓塗片檢查、藥物濃度檢查、染色體檢查等就更不松活了,就要靠人han到樣本前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一個月才能搞定。
而等機器出了資料,也不是直接就把資料印成報告發給大家。如果檢驗只是由機器做出數字那麼簡單,那麼檢驗科要那麼多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幹什麼?
我們普通人經常看到報告上,箭頭向上↑表示高,箭頭向下↓表示低。這個只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部分,就要由我們檢驗技師來判斷了。
數字為啥高了、為啥低了,這些是不是符合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不是受到一些干擾因素才會不符合臨床表現,出現不符合邏輯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審報告的人有強大的知識儲備,要充分熟悉生理病理各種機理才能夠考慮到。
除了業務能力,檢驗科醫生的工作時間也跟臨床保持同一水平線。
是的,檢驗科也是36524的作息,沒有想到吧?!因為除了急診,住院患者也許時不時來個緊急檢查。
有奔赴在病床前的醫生護士,也有在患者看不見的地方默默耕耘的檢驗科醫生,是他們共同撐起了我們十幾億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