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透歷史

    個人覺得應該不是真的。

    萬曆北韓戰爭時期的日本武士部隊,是一支經歷過將近百年的戰爭錘鍊而出的戰爭機器,彼此之間的混戰使各個武士集團熟悉運用各類戰術戰法,並不是初上戰陣的新兵蛋子。對於明朝軍隊的集團化騎兵協同戰法,在歷史和當代層面,日本武士部隊對此都並不陌生,並已經針對性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戰法,因此面對明朝騎兵感到棘手是可能的,感到十分懼怕恐怕還談不上。 在中國的遼朝和元朝兩個時期,大陸中原政權曾經有兩次針對日本列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日本人的史料記載中,一為契丹人的“刀伊入侵”、二為忽必烈的“文永•弘安之役”,尤其是忽必烈的徵日軍事行動,使日本武士階層真正見識到了大陸軍隊的大規模集團化協作戰法。日本武士初期以一對一單挑,以十、百為單位小規模衝鋒騷擾襲擊的戰法使他們在蒙古人面前吃了大虧。由此可見,日本武士對明軍的騎兵有歷史前車可鑑。此外,就在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十幾二十年前,在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對抗武田勝賴的長筱之戰上,織田軍的3000鐵炮(火繩槍)兵依託高大的拒馬欄,透過欄間的空隙輪番射擊正面衝鋒而來的武田騎兵軍團,一戰過後武田騎兵損失殆盡、一蹶不振,自此敗亡。此中情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在他的成名電影作品《亂》中有過直觀的戰場還原,幾乎可以認定為騎兵時代的結束。侵朝戰爭時期,許多長筱之戰的親歷者尚在軍中,對明朝騎兵應該不至於產生過多的懼怕。

    其實,在明軍與日軍的交鋒前期,明軍祖承訓一部騎兵曾因輕視日軍貿然孤軍突入日軍佔據的平壤城,遭受了日軍鐵炮部隊的巷戰伏擊,慘狀堪比近代車臣戰役時俄軍在格羅茲尼市區的遭遇。真正支撐明軍戰勝日軍的其實是三眼銃、佛朗機等先進火器的運用。“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也只是特定的戰場條件下頗為無奈的選擇,雖振奮人心,但真正運用起來恐怕結局不會是樂觀。

  • 2 # 生猛歷史

    萬曆北韓戰爭,發生於1592-1598年間,是日本豐臣政權與李氏北韓政權、中國大明王朝之間爆發的戰爭。由於期間曾經休戰議和,所以戰爭實際經歷了兩個時間段: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戰爭的結局是大明和北韓獲勝,日軍黯然撤退。

    先看戰爭中的三方兵力對比。中國大明朝,第一段派遣了約五萬人出征,第二段出征兵力大概為7.5萬。北韓開始約有三萬多人參戰,最後總參戰人數(含民兵)達到二十二萬多人。日本兩次參戰人數加起來超過三十多萬。從最後的傷亡人數來看,明朝大約損失了三萬多兵力,北韓傷亡人數達到二十六萬多,日本傷亡人數也超過了十七萬人。

    所以問到日本人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會不會真的害怕明朝的騎兵?筆者竊以為是真的。

    從作戰的兵力對比來看,日本動輒十幾萬的大軍顯然比明朝區區幾萬人的兵力有優勢。但是從裝備來看,日本人就不佔上風了。

    一看騎兵的作戰基礎戰馬:日本馬品種不行,個小且爆發力不強,這與明朝精心飼養的戰馬顯然不具有可比性,再者明朝的騎兵戰馬是在與殘存的蒙古部族作戰中訓練出來的,戰鬥力與適應性都經過了血與火的檢驗。

    二看騎兵的火器裝備。這場戰爭中的明朝騎兵,可不再是冷兵器時代靠勇取勝的軍隊了。當時的明朝騎兵配備了多種多樣的火器槍炮。在多場戰役中,明朝騎兵都先以火炮射擊,然後再進行集團式衝鋒作戰,等到敵人近在眼前時,還能用兵器近身搏鬥。而日軍雖然裝備了大量火槍,卻缺乏火炮,總體火力上就大遜一籌。

    

    日本國內其實很少大規模的騎兵式作戰(前面說了他們的馬種不好),所以面對集團式洶湧衝鋒的大明騎兵,日軍也因為作戰經驗的限制,難以迅速找到對策。總之,無論是從戰爭結局還是軍隊實力來看,日本人懼怕明朝騎兵都是不無可能的。

  • 3 # 一輕塵

    肯定是真的。

    騎兵有了馬鐙,對步兵就有了天然的優勢。兩宋“以步制騎″三百年,最終把自已給制死了。

    戰國時的日本軍隊,主力是步兵,騎兵不多的,且馬匹質量不高。大家看到電影裡的高頭大馬的日本騎士的形象歷史上不存在。東洋馬是近代日本引進外國馬種培育的。日本弓有效射程大概在60一80米左右,且貫穿力有限,且培養一名弓手要很長時間。日本軍隊較明朝優勢是火槍。但當時火槍發射間隙長,還沒有弓弩手快!

    明朝有輕騎兵,重甲騎兵十優勢的炮兵!使吹為天神的日本戰國名將往往大駭不止!碧蹄館三千明朝騎兵對戰日本埋伏的幾萬人都打個平手,應該很說明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貢獻是什麼諾貝爾的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