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輪蟲土池建設位置必須選擇在海水排灌方便的灘塗上,土池大小一般應按生產實際需要而定,土池面積以1~3畝為宜,過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釐米,排水端低於進水端10~20釐米,底質為泥質或泥沙質,池底平整,圍堤堅固不滲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殺死池中輪蟲的天然敵害生物,保證輪蟲的正常生長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進水肥水,其不足之處是殺死敵害生物的同時也把池塘中的藻類殺死,也可用清塘淨等藥物清塘(這裡,也可以用敵百蟲來殺滅水裡的敵害生物以及浮游動物,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藻類,相當於留下藻種。由於各個廠家的敵百含量不一樣,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經過對照試驗的情況下,可以測出最合理的殺滅濃度)。
三、施肥繁殖餌料生物
清池藥效消失後,即可進水施肥繁殖輪蟲的餌料生物~浮游藻類,有條件的海水經蓄水庫沉澱後用200目篩絹過濾注入培養池,水深保持在80~100釐米,鹽度調節在15~25之間,即可開始施肥繁殖單細胞藻類,施肥量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為1~2克/立方米,同時增施100~200克/立方米發酵後的雞糞作為基肥(雞糞一定要經過發酵,並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發揮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機肥類),單細胞品種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後,若溫度、光照合適,水色就漸漸呈淡綠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內已有一定量的單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動物等正在繁殖,此時即可接種。
四、接種輪蟲
接種時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時外界水溫較低,因而接種密度一般按每升水體接種輪蟲200個左右為佳,這樣輪蟲繁殖速度快些。當輪蟲繁殖密度達1個/毫升以上時,應經常施肥追肥,間隔時間可根據水色和輪蟲增殖情況加以掌握。
五、培養管理
(一)浮游藻類的密度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輪蟲大量繁殖後,對生物餌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須及時追肥,保證水體有一定的肥力,維持水體中浮游藻類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須注意施肥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輪蟲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輪蟲大量死亡。
(二)水質調節
1.鹽度輪蟲對鹽度大幅度變化耐力較低,因而調節鹽度在一個月內可分四次進行,其最適宜範圍在15~25之間,過高或過低均不適宜其繁殖,如過高可用淡水注入調節,過低可直接注入新鮮海水。
2.溫度輪蟲最適宜繁殖水溫在25~30℃之間,但在17~20℃時仍正常繁殖,低於10℃時產生冬卵,成體死亡。
3.透明度透明度應控制在10~20釐米之間。
4.溶氧溶氧一般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5.pH值一般在8.3~8.7之間為宜。如pH值過低時可在潑灑豆漿時加以調節,反之應停止,根據水色和水位變化及時新增新水。
六、採收
輪蟲密度達到50~80個/毫升時,根據生產情況可及時採收,以免因輪蟲密度過大而耗盡水體中的餌料生物,造成輪蟲自身滯育。採收方法有兩種:一是用120~150目篩絹做成錐形網,網的長度在十米以上,從而保證不被堵死網眼,用潛水泵不停地向其內注水加以採收(一般扔臺小泵不停地抽就可以了);二是根據輪蟲的趨光性,在夜間利用燈光誘捕,也可在早晨太陽初升時,利用輪蟲趨光向表層遊動時撈取(很少這麼幹的)。
三、輪蟲的培養方式
一次性培養、連續培養和半連續培養是按採收方式劃分的。一次性培養在輪蟲培養池中,先培養微藻餌料,待濃度較大後,將輪蟲接種進去,補投酵母餌料,經過一定時間(4-7天),待輪蟲達到一定的密度後,一次全部採收。
半連續培養:又稱間收法培養。是指在一次培養的基礎上,當輪蟲達到一定密度後,每天將一部分輪蟲用虹吸法採收,並加入新的藻液繼續培養。半連續培養大多采用室外大型水泥池或土池,以粗養方式培養。連續培養(培養裝置為室內封閉式系統,培養條件嚴格控制。
輪蟲生長的檢查:
常用在顯微鏡下觀察:輪蟲成體帶夏卵的比例和數目是判斷生長好壞的重要標準。生長良好:個體肥大,腸胃飽滿,遊動活潑。多數成體帶有夏卵(一般3-4個。生長不良:死殼多,身體上附著汙物,沉底,不活潑,不帶卵或帶冬卵,雄體出現等。
培養輪蟲土池建設位置必須選擇在海水排灌方便的灘塗上,土池大小一般應按生產實際需要而定,土池面積以1~3畝為宜,過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釐米,排水端低於進水端10~20釐米,底質為泥質或泥沙質,池底平整,圍堤堅固不滲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殺死池中輪蟲的天然敵害生物,保證輪蟲的正常生長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進水肥水,其不足之處是殺死敵害生物的同時也把池塘中的藻類殺死,也可用清塘淨等藥物清塘(這裡,也可以用敵百蟲來殺滅水裡的敵害生物以及浮游動物,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藻類,相當於留下藻種。由於各個廠家的敵百含量不一樣,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經過對照試驗的情況下,可以測出最合理的殺滅濃度)。
三、施肥繁殖餌料生物
清池藥效消失後,即可進水施肥繁殖輪蟲的餌料生物~浮游藻類,有條件的海水經蓄水庫沉澱後用200目篩絹過濾注入培養池,水深保持在80~100釐米,鹽度調節在15~25之間,即可開始施肥繁殖單細胞藻類,施肥量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為1~2克/立方米,同時增施100~200克/立方米發酵後的雞糞作為基肥(雞糞一定要經過發酵,並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發揮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機肥類),單細胞品種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後,若溫度、光照合適,水色就漸漸呈淡綠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內已有一定量的單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動物等正在繁殖,此時即可接種。
四、接種輪蟲
接種時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時外界水溫較低,因而接種密度一般按每升水體接種輪蟲200個左右為佳,這樣輪蟲繁殖速度快些。當輪蟲繁殖密度達1個/毫升以上時,應經常施肥追肥,間隔時間可根據水色和輪蟲增殖情況加以掌握。
五、培養管理
(一)浮游藻類的密度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輪蟲大量繁殖後,對生物餌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須及時追肥,保證水體有一定的肥力,維持水體中浮游藻類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須注意施肥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輪蟲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輪蟲大量死亡。
(二)水質調節
1.鹽度輪蟲對鹽度大幅度變化耐力較低,因而調節鹽度在一個月內可分四次進行,其最適宜範圍在15~25之間,過高或過低均不適宜其繁殖,如過高可用淡水注入調節,過低可直接注入新鮮海水。
2.溫度輪蟲最適宜繁殖水溫在25~30℃之間,但在17~20℃時仍正常繁殖,低於10℃時產生冬卵,成體死亡。
3.透明度透明度應控制在10~20釐米之間。
4.溶氧溶氧一般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5.pH值一般在8.3~8.7之間為宜。如pH值過低時可在潑灑豆漿時加以調節,反之應停止,根據水色和水位變化及時新增新水。
六、採收
輪蟲密度達到50~80個/毫升時,根據生產情況可及時採收,以免因輪蟲密度過大而耗盡水體中的餌料生物,造成輪蟲自身滯育。採收方法有兩種:一是用120~150目篩絹做成錐形網,網的長度在十米以上,從而保證不被堵死網眼,用潛水泵不停地向其內注水加以採收(一般扔臺小泵不停地抽就可以了);二是根據輪蟲的趨光性,在夜間利用燈光誘捕,也可在早晨太陽初升時,利用輪蟲趨光向表層遊動時撈取(很少這麼幹的)。
三、輪蟲的培養方式
一次性培養、連續培養和半連續培養是按採收方式劃分的。一次性培養在輪蟲培養池中,先培養微藻餌料,待濃度較大後,將輪蟲接種進去,補投酵母餌料,經過一定時間(4-7天),待輪蟲達到一定的密度後,一次全部採收。
半連續培養:又稱間收法培養。是指在一次培養的基礎上,當輪蟲達到一定密度後,每天將一部分輪蟲用虹吸法採收,並加入新的藻液繼續培養。半連續培養大多采用室外大型水泥池或土池,以粗養方式培養。連續培養(培養裝置為室內封閉式系統,培養條件嚴格控制。
輪蟲生長的檢查:
常用在顯微鏡下觀察:輪蟲成體帶夏卵的比例和數目是判斷生長好壞的重要標準。生長良好:個體肥大,腸胃飽滿,遊動活潑。多數成體帶有夏卵(一般3-4個。生長不良:死殼多,身體上附著汙物,沉底,不活潑,不帶卵或帶冬卵,雄體出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