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說說,關於跳槽這件小事兒。
年底跳槽大戰,約不約?
前段時間,智聯招聘釋出了一份《2019年白領秋季跳槽及職業發展調研報告》。調查發現,白領跳槽意願高於去年,近6成白領已經付諸行動。
其中,“錢途式跳槽”與“發展式跳槽”成為跳槽緣由的主流。
不論是被動求職,還是主動跳槽,白領們都在積極為自身尋找更高的發展平臺。
講真,90後離職率高已經是全華人民都知道的一件事兒了。
今年,表弟又破自己的跳槽記錄:一年內連跳三次。
他最近一次跳槽的理由很偶然:
有一天上班,他去對面的樓裡拿資料,路過一個長廊看見了自己平時辦公的格子間,數十人就這樣擠在一個小空間裡,日復一日重複無聊重複的工作,就像螞蟻一樣,毫無意義。
這一次,他的理由是拒絕成為無聊單調的“螺絲釘”。不過他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沒有因為嘗試得越多,我們就越明白想要的是什麼。相反,可能會更加茫然。“做得再多,也沒有遇見真正喜歡的事情”他說。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真的需要跳麼?
猶記得朋友老周跟我說那句話:“每當你想跳槽的時候,你就把自己的簡歷更新一下掛到網上,看看有幾家公司給你打電話,待遇分別是什麼樣,請相信,那真的是你的價值。”
關於跳槽這件事情,你真的想清楚了麼?
“現在我的同事們走馬燈似的換,在公司裡工作超過6個月的都是資深人士了,最長的也就待了一年,你哪天回來看看,保準你都不認識。”就在前兩天,之前的同事葉老師對我發出了這樣感慨。
據統計2018到2019年,中國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為22個月,而2016至2017年是26個月,2014至2015年是34個月。短短几年內,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縮水了三分之一。
現在的年輕人不像老一輩那樣迷信體制和穩定,而是想盡可能地多些闖蕩和歷練,好讓自己能更有競爭力。
這個想法當然沒錯,但大多數人的行動是什麼呢?
今天在這家公司幹,沒幾個月就覺得膩了,學不到新東西了,要走;
明天在那家公司幹,如果自認表現不錯卻沒有得到晉升,妥妥的“公司發展前景太差;”
或者事情上手不順利,立刻覺得自己“和公司價值觀不符”blabla……
總之,要果斷跳槽,還清一色地美其名曰:“為了追求更大的挑戰。”
說白了,他們只停留在最符合人天性的層面,覺得難就躲,覺得無聊就走,覺得慢就換……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樣的職位最有可能留給跳槽而來的你?
答案是,之前剛有人離職的崗。
而人家選擇離開的原因,大機率和你選擇跳槽的原因一樣。
本質上,你只是移動了辦公地點,卻沒有跨越職業層級。
做熟不做生,努力比跳槽重要多了
跳槽成功、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並不是每個職場人都能抵達的萬能通路。
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成功先例,或許只是經歷倖存者偏差的篩選。
根據一項市場調研,今年有29.8%的白領選擇跳槽,只有12.1%靠著跳槽實現漲薪,而更多的人(17.6%)的薪資不增反降。
既然跳槽不能“包治百病”,在“說走就走激情跳”“一言不合衝動跳”之前是不是也該反思,當初我們想跳槽的那些原因,能否真正透過跳槽一勞永逸,想清楚自己到底是短暫逃避不如人意的上一步,還是真的想好了要更換跑道邁出下一步。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舒適的努力,正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核心競爭力。
待在舒適區的成長,不是來自於壓力,而是來自於夢想,來自於渴望,來自於良好的習慣。
本質上講,這是由內而外的改變,是不斷向外推進,擴大舒適區的改變,它的背後,是我們的積極習慣,積極人生態度,所以習慣決定命運。
就好比爬樓梯時,只有一級一級爬,才能走得穩固,同理,路也要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踏實。
不要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也不要總想一步登頂,那樣的成功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腳踏實地,這樣成就的喜悅也能長久一點。
今天想和你說說,關於跳槽這件小事兒。
年底跳槽大戰,約不約?
前段時間,智聯招聘釋出了一份《2019年白領秋季跳槽及職業發展調研報告》。調查發現,白領跳槽意願高於去年,近6成白領已經付諸行動。
其中,“錢途式跳槽”與“發展式跳槽”成為跳槽緣由的主流。
不論是被動求職,還是主動跳槽,白領們都在積極為自身尋找更高的發展平臺。
講真,90後離職率高已經是全華人民都知道的一件事兒了。
今年,表弟又破自己的跳槽記錄:一年內連跳三次。
他最近一次跳槽的理由很偶然:
有一天上班,他去對面的樓裡拿資料,路過一個長廊看見了自己平時辦公的格子間,數十人就這樣擠在一個小空間裡,日復一日重複無聊重複的工作,就像螞蟻一樣,毫無意義。
這一次,他的理由是拒絕成為無聊單調的“螺絲釘”。不過他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沒有因為嘗試得越多,我們就越明白想要的是什麼。相反,可能會更加茫然。“做得再多,也沒有遇見真正喜歡的事情”他說。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真的需要跳麼?
猶記得朋友老周跟我說那句話:“每當你想跳槽的時候,你就把自己的簡歷更新一下掛到網上,看看有幾家公司給你打電話,待遇分別是什麼樣,請相信,那真的是你的價值。”
關於跳槽這件事情,你真的想清楚了麼?
“現在我的同事們走馬燈似的換,在公司裡工作超過6個月的都是資深人士了,最長的也就待了一年,你哪天回來看看,保準你都不認識。”就在前兩天,之前的同事葉老師對我發出了這樣感慨。
據統計2018到2019年,中國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為22個月,而2016至2017年是26個月,2014至2015年是34個月。短短几年內,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縮水了三分之一。
現在的年輕人不像老一輩那樣迷信體制和穩定,而是想盡可能地多些闖蕩和歷練,好讓自己能更有競爭力。
這個想法當然沒錯,但大多數人的行動是什麼呢?
今天在這家公司幹,沒幾個月就覺得膩了,學不到新東西了,要走;
明天在那家公司幹,如果自認表現不錯卻沒有得到晉升,妥妥的“公司發展前景太差;”
或者事情上手不順利,立刻覺得自己“和公司價值觀不符”blabla……
總之,要果斷跳槽,還清一色地美其名曰:“為了追求更大的挑戰。”
說白了,他們只停留在最符合人天性的層面,覺得難就躲,覺得無聊就走,覺得慢就換……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樣的職位最有可能留給跳槽而來的你?
答案是,之前剛有人離職的崗。
而人家選擇離開的原因,大機率和你選擇跳槽的原因一樣。
本質上,你只是移動了辦公地點,卻沒有跨越職業層級。
做熟不做生,努力比跳槽重要多了
跳槽成功、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並不是每個職場人都能抵達的萬能通路。
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成功先例,或許只是經歷倖存者偏差的篩選。
根據一項市場調研,今年有29.8%的白領選擇跳槽,只有12.1%靠著跳槽實現漲薪,而更多的人(17.6%)的薪資不增反降。
既然跳槽不能“包治百病”,在“說走就走激情跳”“一言不合衝動跳”之前是不是也該反思,當初我們想跳槽的那些原因,能否真正透過跳槽一勞永逸,想清楚自己到底是短暫逃避不如人意的上一步,還是真的想好了要更換跑道邁出下一步。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舒適的努力,正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核心競爭力。
待在舒適區的成長,不是來自於壓力,而是來自於夢想,來自於渴望,來自於良好的習慣。
本質上講,這是由內而外的改變,是不斷向外推進,擴大舒適區的改變,它的背後,是我們的積極習慣,積極人生態度,所以習慣決定命運。
就好比爬樓梯時,只有一級一級爬,才能走得穩固,同理,路也要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踏實。
不要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也不要總想一步登頂,那樣的成功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腳踏實地,這樣成就的喜悅也能長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