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提起在春秋朝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大家通常會首先想到楚國,楚國稱王最早要追溯到熊渠(前886年—前877年在位)為君時期,其時熊渠見周室微弱,諸侯或不朝,或自相攻伐而楚國卻政清民和,日漸地強大。於是熊渠乃自號為王,不但自己稱王,而且將其三個兒子都分封為王,狠狠地噁心了周王室一把,據《史記》所載“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後其雖迫於周厲王的暴虐而去其王號。但是到楚武王(前740年~前690年在位)即位以後,楚國再次自尊為王,而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東遷,是更加地衰微下去了,就再也無力阻止楚人稱王了。

    其實,還有個國家比楚華人更早地稱王,這個國家是徐國,其國都位於今天的江蘇省泗洪縣境內,這是個據說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國家,是夏朝所封的諸侯國,其最為著名的國君是徐偃王(史載其好行仁義,東夷歸之者三十六國),徐偃王是與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在位)同一時期的國君,這個國家遭到周王室的打擊很大,就漸漸地衰落下去了,春秋末期為吳國所滅。

    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漸漸坐大,也都自稱為王。吳國據稱是泰伯之後,其實這很扯,以當時的條件,泰伯奔吳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周王室也不可能只授予其“子爵”的爵位。說吳人是泰伯之後就相當於說匈奴人是夏王室後裔一樣,是在文化上對蠻夷之族羈縻的一種手段,反正這些蠻夷之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誰也都搞不清楚。吳國自壽夢即位後,開始強大,於是就稱王了,拆自己人的後臺了。

    越國據稱也是夏王室的後裔,其可信度也跟說匈奴人是夏王室後裔的可信度差不多大。越國稱王自越王勾踐的父親越王允常始,吳、越兩國差不多大,而且是世仇,晉國扶植了吳國從楚國後方牽制楚國。於是,楚國便扶植了越國從吳國的後方牽制吳國。越華人見吳華人稱王,便也不甘落後,也開始稱王。

    但不論是楚國還是徐國還是吳、越兩國,這些國家在華夏諸侯的眼裡都屬於蠻夷,他們稱王對華夏諸侯們的意義不大,他們稱王都是僭稱,不被承認,在中原各國的史籍裡它們的爵位還都是子爵,都是楚子、徐子、吳子、越子。

    宋襄公在盂地會盟諸侯圖霸,與楚成王爭先執牛耳僵持不下時。宋襄公說:“有功論功,無功論爵,更有何言呀?”楚成王就答:“寡人冒爵為王久矣。宋雖上公,難列王前,寡人告罪就佔先了。”。把宋襄公氣的六竅生煙道:“你那是僭號,你怎麼能以假王而壓我真公呢?”。後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國爭盟主,吳人說:“於周室,我們是長支”,晉人說:“於周室,我們向來都是霸主”。雙方也相持不下,吳人於是就擺出一副幹架的樣子,晉華人就說:“你們要稱霸可以,但你們稱王置周天子於何地呢?”。於是,吳王夫差去王號而稱公,變成了吳公夫差才當上了霸主。

    諸侯稱王對中原政治真正有影響的要到戰國時期的魏、齊兩國在徐州相王事件了,與之前的蠻夷國家稱王不同,這兩個國家都是純之又純的華夏國家了。之前,周室雖然式微,但是對政治還是有影響的,韓、趙、魏三家分晉還是要去找周王室予以冊封承認,齊國的田氏代齊也是經魏文侯請求周天子冊封才算是被正式承認的。而自魏、齊兩國在徐州相王之後,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名號就徹底沒有了,也就再無政治影響力了,華夏諸侯們也就進入了徹底不認“爹媽”的時代。

  • 2 # 楊朱學派

    公元前886年,楚國國君熊渠,僭越稱王。之後,擔心周王討伐,又取消了王號。還沒稱王,就又取消,不算真正稱王。

    公元前763年,楚霄王稱王。楚國國君才開始正式稱王。

    也就是說,楚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是楚霄王。

    哪個諸侯國是繼楚之後,第一個稱王的?

    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是吳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吳國有最著名的吳王闔閭和夫差。

    公元前530年前後,越國國君允常即位後,越國開始稱王。允常之子就是越王勾踐。

    繼楚國之後,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是魏惠王。

    雖然諸侯稱王,仍然是諸侯,依然不是周天子的周王。只有周天子的兒子才叫王子。楚王、魏王的兒子依然叫公子。

    公子是諸侯之子,王子是周王之子。

    楚王和魏王無疑是在告訴大家,我們是諸侯,不是天子。請銘記於心:白馬非馬——楚王非王——魏王非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鼻子裡起了個粉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