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家三少

    從電影《花木蘭》看中西文化

    《木蘭詞》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部文學作品,長期以來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聯絡在一起,近帶女革命家秋瑾還引用她的典故入詩,“誰說女子不如兒男?”、“巾幗不讓鬚眉”成了中國家長激勵女兒最長用的話語,可見,華人是非常推崇花木蘭的英雄實事蹟的,有趣的是在中國花木蘭沒有延續自己抗擊匈奴的符號意義,卻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義。

    我們沒有必要去考究中國文字和這部最美國的好萊塢G級片究竟有什麼出入,不難看出,導演只是託了中國故事的衣缽向全世界的小朋友獻上他們一貫的大禮——享受愉快的電影過程,我想,再學究的老先生都不會和這部動畫片過意不去,它實在是太討巧了,小朋友門喜歡,還能怎麼樣呢?真的不是給上了年齡的人準備的。

    所以,我所關心的是動畫片在轉述中國經典故事上的成功,雖然說只是市場的成功,不過從販賣中國魅力的角度來說,美華人確實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怎樣去表達我的的典藏並被人喜歡呢?是用一幅老中國的面孔去講花木蘭、楊家將和岳飛霍元甲嗎?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淺閱讀的時代,逗大家開心就好,所以我們看到,在電影《花木蘭》的結尾,美華人給我們來了一個更中國式的大團元結局。皇帝對李翔說“這麼好的女孩不是到處都有的”,李翔也心領神繪,千里迢迢的來到花家送還帽子,最絕的是木蘭:你可以留下來是晚飯嗎?這裡,你可以理解為好萊塢對小朋友門期待視野的又一次獻媚,當然也可以看做為美華人把中國的大團圓結局給徹底搞過頭了。在原文中,只是寫到木蘭以前的朋友來花家拜訪,更沒有寫到,有男人對木蘭暗生情素,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看看電影中對木蘭的特殊照顧,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場洗澡的情節,一方面,為將士門將信將疑的認為木蘭是女人打好了鋪墊,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觀眾對兩性關係的初步認識與興趣。當然,該場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詼諧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觀我們的文字根本找不出任何這方面的蛛絲馬跡,若沒有點噱頭怎會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萊塢的一大好處就是把花木蘭真正“女性化”了,無論是小朋友還是世界範圍內的大齡觀眾門都覺得親切可人,可見感情戲是美國好萊塢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箇中反映出美國派對人性的態度:每個人都是充滿了感情的——無論她是不是英雄,而華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嚴肅得不得了,總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後在歷史的長河中風化成一個古老的符號,活潑不得,這便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會在美華人手中宣傳開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歡上木蘭是多麼正常的事,如果《木蘭詞》中稍有暗示也不見得就會掉價,或許,我們今天的中國觀眾們會在看完電影后還可以理直氣壯的批評動畫中的李翔確實沒有書中描寫的那樣帥。

    另外,我們看到,電影對原著也有大膽的加入有趣的角色,這當然不是《木蘭詞》的錯了,但我們可以看出,小龍和小蟋蟀還是博得了滿堂彩,從電影《獅子王》開始,這種插科打諢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動畫中最有特色的元素,這次在中國經典上“動刀”, 迪斯尼當然是手到擒來,在推動故事情節和逗笑上有時簡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電影,你仍然相信沒有這兩個傢伙,但你若是想起這部電影,你一定會首先想到那個陳佩斯陪音的小龍,這就是把經典交給迪斯尼的好處,他門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闡釋一古老的故事,他們建立起了一個和中國完全不同的木蘭世界,或許,這個版本比我們的更出名,或許,在我們的小朋友還沒有看過《木蘭詞》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木蘭有個男朋友,還有一個小龍和小蟋蟀是她的寵物,這就是迪斯尼,你是說它好呢還是討厭它呢?真的很難。

    當然,我們看到,就算是小龍和小蟋蟀其實也是美華人對中國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後的產物,小龍是花家先靈們的使者,敬重先靈是中國給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龍是最中國的符號,所以就算是中國觀眾也可以買單照收的,更何況那個關在籠子裡的小蟋蟀呢!他是用來祈福的,體現了華人對天地的敬畏,雖然被美華人徹底解構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國味兒”,另外諸如木蘭相親,媒婆和木蘭父親對神靈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濃烈的中國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說,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國的真人古裝戲差,甚至還要好很多。

    《木蘭詞》和電影《花木蘭》,我們可以看做對同一事件的兩種闡釋方式,華人自有其婉轉徘徊的敘事方式,美華人也有cowboy直接與簡單的作風,任你喜歡哪樣,真正的花木蘭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家阿根廷媒體爆料桑保利即將“下課”,解約金僅為200萬美元,你覺得他應該“下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