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74332283860
-
2 # 使用者3486140770140
建安時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還有孔融、陳琳、王粲、徐斡、阮瑀、應場、劉楨等七人,世稱“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
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華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現存詩歌5首。
陳琳(?~217),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
徐幹(171~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論》。
阮璃(?~212),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應場(?~217),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音調悲切。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今存詩15首,《贈從弟》三首為其代表作。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孔融(153-208),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魯(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七子”中,他年輩最高,政治態度與其他6人不同。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壽光)相,世稱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職。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剛正不阿。因非議曹操,被殺。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著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都顯示這種特色。詩僅存7首,其中《雜詩·巖巖鐘山首》寫遠大懷抱,情辭慷慨;《遠送新行客》寫喪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陳琳(?-217)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縣東南)人。曾經為袁紹掌管過書記,後歸附曹操。“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詩四首。有《陳記室集》。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依劉表,後歸曹操,官至魏國侍中。他以詩賦見長,多悲涼情調。有《王侍中集》。劉楨(?-217)字公幹,東漢東平(今屬山東)人。為曹操丞相掾屬。其詩風格勁挺,不重雕飾,曹丕曾稱讚他的五言詩“妙絕時人”。今存詩十五首。有《劉公幹集》。建安七子之一。徐幹(一七一年--二一七年)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二一二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應瑒(?--二一七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音調悲切。建安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