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這題主要探討紀伯倫的《先知》及書中的絕妙細節。
21
回覆列表
  • 1 # 尼古拉斯撓der

    紀伯倫是阿拉伯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也是阿拉伯現代文學史上運用散文詩體的優秀代表。“這本書,……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麗的文詞,予我以極深的印象!”冰心指的“這本書”,便是紀伯倫的《先知》。

    《先知》的聲音,就是這樣讓人喜愛並傾聽著。

    ——紀伯倫·赫利勒·紀伯倫,1883年1月6日出生於黎巴嫩北部科奈特索達大雪山遙遠的山村。1903年起,他開始在阿拉伯文的《僑民報》上發表散文詩作。1923年,他的《先知》由紐約克那夫書店出版。尼采在他心中的激起的風暴,幾乎把他從東方的土壤裡連根拔起,但他畢竟擺脫不了其東方氣質,因而與尼采不盡相同;當他的《淚珠與歡笑》脫稿以後,他心中的風暴逐漸平息了下來,他因激憤而痛苦的心緩慢地轉向了深思。

    紀伯倫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他把抽象的事物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讓讀者在他的“隱喻”中獲得勸誡,並由此引發讀者的深省。

    《先知》中的28章散文詩是一個整體的結構:以《船的到來》開篇,至《拔錨啟航》收尾,中間是一系列篇章——《愛》、《婚姻》、《孩子》……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自然而又層次分明地從一個主題轉換到另一個主題,形成了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絡。據說紀伯倫非常崇尚公元10世紀阿拉伯詩人穆泰納比在詩歌結構上的“整一”。這種“整一”的詩歌結構形式不僅使得他的一系列思想得到貫徹執行,而且又達成了他哲理音調的一致性。

    在《先知》裡,紀伯倫除了大量運用傳統的比喻手法外,還大量借鑑了西方詩歌中的夢幻和象徵手法;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交替運用中,既樹立了新鮮活潑的藝術形象,又蘊含著深沉的哲理,一個“預言者”,一個名叫阿爾美差的女子,她從聖殿裡出來,實際上充當了一個“導演”的角色;而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十二年的亞墨斯達法則是《先知》中的真正“主角”。亞墨斯達法就是紀伯倫講述真理的“嘴巴”:紀伯倫透過他取得了“合法”的身份進行發言。《愛》等26個方面,可以說是《先知》的主體,也是其精髓的在。亞墨斯達法對那些提問的作的一系列回答,充分顯示出紀伯倫散文詩的哲理深度和高超的藝術技巧。

    飽經滄桑的紀伯倫,他的創作總是發自內心,於平靜中流露著悲涼;他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和感情為語言塗上了一層強烈的主觀色彩。正因為如此,他並不注重對生活的形象再現,而是傾向於向讀者傾吐自己對生活的思考、感受和理解。這可以從他的另一部著作《沙與沫》中一句話得到理解:“詩不是一種表白出來的意見,它是從一個傷口或一個笑口湧出的一首歌曲。”

    ——亞墨斯達法在公開他的思想之前,於《船的到來》結尾處說:“阿法利斯的民眾啊,除了那現時在供銷社們的靈魂裡鼓盪的之外,我還能說什麼呢?”

    透過句摘,我們彷彿可以聽見其靈魂深處公開的秘密。

    他在《婚姻》中講道:“你們一塊兒出世,也要永遠合一/在死的白翼隔絕你們的歲月的時候,你們也要合一。/噫,連在寂寞地憶想上帝之時,你們也要合一。/不過在你們合一之中,要有間隙。/讓天風在你們中間舞蕩。”這與歌德“是一個生命的本體,/在自己內部分離?/還是兩者相互選擇,/被人看成為一體?”(《二裂葉銀杏》中句),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在《孩子》中談到:“你們的孩子,卻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詩中充滿著尊重、寬仁和容涵。再如,“在工作中愛了生命,就是通徹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當你在城裡蓋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蓋一座涼亭。”(《居室》)

    我們聽著《先知》的聲音。靈魂鼓盪。

    紀伯倫散文詩的魅力正在於他近乎神性的哲理。哲理沒有損害他的詩歌,因為他的哲理,他的詩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藝術上產生超拔。特別是情境的設定,讓我們首先預付了悲壯。在《先知》的結尾,我們看到:船拔錨啟航,亞墨斯達法棄岸登船,向東駛行,大眾都星散了,愛爾美差仍獨自站在海岸上,在她的心中,憶念著亞墨斯達法所說的:“一會兒的工夫,在風中休息片刻,另一個婦人又要孕懷著我。”

    ——一個緩慢的收場:事物漸漸遠離,直到從目光的盡頭消失;而那些情感、理智與氛圍,卻悄悄地潛入了我們的靈魂,化作了我們生存的感覺。

    我合上了《先知》,但《先知》的聲音永不止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ive Hundred Mile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