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的禮物

    其實幾句話就能解答,因為唐朝宦官真的是官,而且人數多,組建一個加強團都差不多了。但是唐朝前期宦官沒有掌握大權,到了後期因為皇帝墮落,貪戀玩樂,所以大權落入太監手裡。權力跟錢一樣,交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

    而明朝太監其實權力不比唐朝小。唯一的不同是皇帝沒有交出權力,所以太監們的權力來自皇帝而不是自己。皇帝在,權力在。

    最後,太監得到權力的方式不是討皇帝歡心,是讓皇帝感到不方便。比如皇帝早早起床上朝開會,又要批閱奏章,很累很不方便,有些還不好拿主意還不能問大臣。這時候,宦官的機會就來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從日常小事到繼承人選擇,太監明白皇帝所想,能解皇帝之憂,什麼都由太監代勞。權力自然就到了他們手裡。

    不管明朝還是唐朝甚至現在都一樣。這就是架空。

  • 2 # 南北鎮撫司

    1.明朝的宦官集團崛起於永樂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前由於勳戚集團和文管集團的平衡,雖然產生了王振這樣的權閹,但是也就只能蠱惑小皇帝,並不能與手握兵權和行政權的兩大集團抗衡。

    由於土木堡之變的巨大變故,導致洪武以來的勳戚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一下子朝廷之上文管集團一黨獨大沒有了制衡。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混亂讓文官集團獨大到可以左右皇帝人選和太子廢立,弊端顯露無疑,這就是英宗不得不在復辟後殺掉于謙的原因。之後憲宗透過設立內行廠重新扶持了宦官集團用於制約文官集團。從此宦官這一群體進入了明廷的中樞填補了明初以來勳戚集團留下的空缺,以皇帝內廷代言人的身份進入決策中心,牽制外朝文官。一度大有凌駕於文官內閣的趨勢。

    但是,明朝的宦官集團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掌握軍權,其合法性直接來源於皇帝本尊。一旦皇帝厭惡了某一屆司禮監團隊,則立刻就能徹底清除。在這樣一個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互相平衡,皇帝居於仲裁地位,有最終解釋權和裁定權。所以無論如何,宦官翻不了天,看看汪直、劉瑾、馮寶、魏忠賢等故事就知道了。

    1.再看唐朝,自涇原兵變之後,因為感受到朝臣集團的無能與宦官集團拼死反抗保護德宗的巨大反差,愚蠢的德宗不再相信文官武將,轉而任用家奴內官來執掌禁軍和神策軍,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例。

    皇帝身邊的近臣內官,全副武裝的宦官,並且是統領皇帝御林軍的宦官,控制皇帝並牢牢掌握兵權的宦官。。。

    這有多麼恐怖啊?

    可以滿世界追殺宰相官員(武元衡,裴度);可以囚禁皇帝(文宗);可以廢立皇帝(宣宗);可以當皇帝面殺皇后(肅宗);可以讓皇帝幹什麼,皇帝卻不敢不聽(文宗)。甚至可以關燈殺了皇帝(憲宗,敬宗)。。。

    如果明朝的宦官看到唐朝的宦官一定羨慕的流口水,而唐朝宦官看到明朝宦官必然嘲笑諷刺加挖苦,太遜了。

    這就是明朝,唐朝兩代宦官的差距。

  • 3 # 西坡李氏

    明清兩代,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最為成熟的階段,君主對於其他勢力對自己權力的侵蝕也最為警惕,在制度上做了許多安排,文官,武將,宗室,外戚,宦官,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對君權有危害了。

    單說宦官,明太祖立下“宦官不能幹政”的規定,雖然被不肖子孫們破壞了夠,但宦官品級、宦官權力卻被限制在明確的範圍。

    明代宦官高不過五品,他們干涉朝政的條件來自於所任職務。

    文的方面,司禮監有批紅權,這是對內閣擬旨的認可,表示皇帝同意。這權力當然不小,但司禮監沒有擬旨和執行的權力,如果皇帝被太監綁架,太監想發號施令,他們會發現旨意出不了紫禁城。更不用說各科給事中還有封駁聖旨的權力。

    武的方面,御馬監十二團營定額不過六千五百多人,擴充和增編歷代不同,都是看皇帝心意,但多也多不過幾萬人,與有明一代上百萬軍隊人數不可同日而語,御馬監太監想造反,基本不可能。即使挾持皇帝,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那也是他絕對插不上手的部門。

    要言之,漢唐宦官,制度上就有漏洞,能開府建牙,內廷外朝都能站住腳,文能左右國策,武能領兵打仗,唐朝最精銳部隊神策軍就是宦官率領,所以廢立皇帝,權力顯赫,但明的宦官,本質上是皇帝的影子、替身、爪牙,他的權力來自皇帝本人的信任和喜好,並沒有制度上的設計,明時太監專政,毋庸說是為皇帝幹髒活。只要皇帝不需要他,二寸紙條傳到外面,就讓他要死要活,所謂立皇帝,所謂九千歲,聽著好聽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誅仙二120飛昇戰場怎麼單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