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羅貫中抄書時理解錯誤,這一章是根據《三國志袁紹傳》附《袁尚傳》所改編,這個烏桓觸實際上幽州刺史焦觸,袁尚奔遼西烏丸塌頓和焦觸自稱幽州刺史是兩回事。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是這麼寫的:“嘉曰:“可使袁氏降將焦觸、張南等自攻 之。”操用其言,隨差焦觸、張南、呂曠、呂翔、馬延、張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進攻幽州;一面使李典、樂進會合張燕,打併州,攻高幹。且說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料難迎 敵,乃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去了。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眾官,歃血為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
《三國志袁紹傳》附《袁尚傳》記載:“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陳兵數萬,殺白馬盟,令曰:“違命者斬!”眾莫敢語,各以次歃。”
羅貫中是把【】裡面那三個字理解成幽州刺史的名字,於是讓焦觸又向曹操投降了一次。
羅貫中抄錯書不止一處,《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寫:“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急聚【長史楊大將】,都督張勳、紀靈、橋蕤,上將雷薄、陳蘭等三十餘人商議。”
《三國志·孫討逆傳》記載:“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
這位楊大將不是人名,他是長史楊弘,羅貫中漏抄一字,又把大將張勳拆開理解,或是他看的盜版《三國志》缺字。
還有一例就是劉繇的大將陳橫,這個錯誤都不是羅貫中的失誤,眾多《三國志》版本都寫成:“繇遣樊能、於麋、【陳橫屯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羅貫中有樣抄樣。
根據司馬光考證,這是於麋陣屯橫江津的筆誤,《資治通鑑》裡糾正為:“繇遣將樊能、【於麋屯橫江】,張英屯當利口,以拒之。”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寫:“延大怒,急披掛上馬,提刀引兵來迎。兩陣對圓,何平出馬大罵曰:“反賊 魏延安在?”延亦罵曰:“汝助楊儀造反,何敢罵我!”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 汝焉敢造反!”
這個罵魏延的何平實際上是名將王平,也是羅貫中錯抄《三國志》原文。
羅貫中小說寫的很好,貫徹主線的桃園結義和諸葛亮的忠信傳遞著很正面的價值觀,但他的史學功底並不是很紮實,地理、軍事、制度常識都是一塌糊塗,總的來說《三國演義》傳遞的人物情感才是故事的核心。
這是羅貫中抄書時理解錯誤,這一章是根據《三國志袁紹傳》附《袁尚傳》所改編,這個烏桓觸實際上幽州刺史焦觸,袁尚奔遼西烏丸塌頓和焦觸自稱幽州刺史是兩回事。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是這麼寫的:“嘉曰:“可使袁氏降將焦觸、張南等自攻 之。”操用其言,隨差焦觸、張南、呂曠、呂翔、馬延、張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進攻幽州;一面使李典、樂進會合張燕,打併州,攻高幹。且說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料難迎 敵,乃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去了。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眾官,歃血為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
《三國志袁紹傳》附《袁尚傳》記載:“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陳兵數萬,殺白馬盟,令曰:“違命者斬!”眾莫敢語,各以次歃。”
羅貫中是把【】裡面那三個字理解成幽州刺史的名字,於是讓焦觸又向曹操投降了一次。
羅貫中抄錯書不止一處,《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寫:“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急聚【長史楊大將】,都督張勳、紀靈、橋蕤,上將雷薄、陳蘭等三十餘人商議。”
《三國志·孫討逆傳》記載:“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
這位楊大將不是人名,他是長史楊弘,羅貫中漏抄一字,又把大將張勳拆開理解,或是他看的盜版《三國志》缺字。
還有一例就是劉繇的大將陳橫,這個錯誤都不是羅貫中的失誤,眾多《三國志》版本都寫成:“繇遣樊能、於麋、【陳橫屯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羅貫中有樣抄樣。
根據司馬光考證,這是於麋陣屯橫江津的筆誤,《資治通鑑》裡糾正為:“繇遣將樊能、【於麋屯橫江】,張英屯當利口,以拒之。”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寫:“延大怒,急披掛上馬,提刀引兵來迎。兩陣對圓,何平出馬大罵曰:“反賊 魏延安在?”延亦罵曰:“汝助楊儀造反,何敢罵我!”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 汝焉敢造反!”
這個罵魏延的何平實際上是名將王平,也是羅貫中錯抄《三國志》原文。
羅貫中小說寫的很好,貫徹主線的桃園結義和諸葛亮的忠信傳遞著很正面的價值觀,但他的史學功底並不是很紮實,地理、軍事、制度常識都是一塌糊塗,總的來說《三國演義》傳遞的人物情感才是故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