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哲270723

    在澶淵之盟前,中原已經跟契丹打了快上百年,尤其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中原更是無險可守。

    澶淵之盟以後又是上百年,中原與契丹再無戰事,戴白之人不識干戈,雙方得到充足的休養生息,直到徽宗背盟,聯合大金打契丹,結果最後把自己徹底玩死,整了個靖康恥。

    澶淵之盟大概是這麼定的,宋每年給契丹絹銀共30萬,契丹皇帝年紀小,兄事大宋皇帝,並且在今天雄縣這個地方開雀市,做進出口貿易。30萬絹銀對大宋來說九牛一毛,在貿易中,大宋輸出的事高附加值商品,契丹輸出的大多是原材料,大宋的利潤遠遠高於契丹,那點絹銀根本不值一提。最重要的是,從那以後100年沒打仗,五代十國亂世以來的民生終於能喘口氣了,這些看來,這個盟一點都不虧。

    可惜,徽宗背盟辱身,冥冥中都說是李煜的報應應驗。

  • 2 # 讀史之樂

    “澶淵之盟”是北宋初年宋遼之間簽訂的條約,實質上是兩國間軍事對峙下的政治妥協。

    北宋立國伊始,北方的遼國就是其勁敵,雙方圍繞幽雲十六州展開了激烈角逐,北宋一直想奪回這一重要的戰略地區,雙方戰爭不斷,但都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1004年,兩國烽煙再起。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大軍,以名將蕭撻凜為統帥,一路南下,企圖奪回關南之地。關南屬於幽雲十六州,後周時柴榮從遼朝手裡奪得。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開始宋軍敗退,後採取固守之策,並一度擊敗進攻瀛洲的遼軍。在戰果不大的情況下,統帥蕭撻凜率二十萬大軍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濮陽),澶州是開封的門戶,一旦失守,都城就有淪陷的威脅。

    圍繞澶州城,雙方展開了攻防戰,宋真宗還親征到了澶州,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而遼軍統帥蕭撻凜被宋軍的強弩射死,主帥陣亡,軍心不穩。戰場態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逐漸對宋軍有利。

    同時遼軍背後的宋軍城池還在宋手上,還有王超的十萬定州軍按兵不動,隨時可以給遼軍捅刀,形勢不利於遼軍。澶州城久攻不下,繼續耗下去沒有好處,退兵卻心有不甘。

    這樣,遼蕭太后首先提出議和,雖然宋軍佔據有利形勢,但宋真宗本來就是被動應戰,親征也是被寇準忽悠去的。於是救驢下坡,見好就收,答應議和,最終達成了“澶淵之盟”。

    (蕭太后劇照)

    雙方都作出了妥協。北宋妥協的是:

    1.與遼結成兄弟之國,按年齡論,真宗年長,為兄,聖宗為弟。按儒家傳統觀念,這是自降身份。

    2.每年給遼歲幣,摺合銀30萬兩。

    遼朝的妥協是:放棄索要關南之地。

    “澶淵之盟”究竟誰佔便宜,誰吃虧。宋朝既丟了面子,又丟了銀子,遼國勞師遠征,僅得到很少的補償,得不償失。戰爭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贏家,北宋和遼國都是輸家,都虧了。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兩國互市貿易,保持了百年的和平,對各自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促進,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從長遠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

  • 3 # 史相雲

    澶淵之盟,從長遠看大宋不僅沒吃虧,反而賺了。解釋如下:

    具體內容方面:

    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朝向遼國每年納貢30萬兩歲幣;確定雙方邊界為白河溝一帶,雙方撤兵。

    那為什麼說大宋不僅沒吃虧,反而賺了呢?

    另外,我們可以從當時談判後,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數量上看出來。雙方約定,宋朝每年給遼的歲幣是30萬兩;可當時的宋朝GDP佔全球近三分之一,保守估計,每年財政收入在1億兩左右,用區區30萬兩就能換得和平,十分的划算。要知道宋朝為了和遼國打仗,每年的軍費開支就超過千萬兩。

    第二、兩國互開貿易。雙方簽訂了合約之後,互開貿易。但賺錢的絕對是宋朝。因為遼國雖然在軍事上略佔優勢,但其經濟形式卻十分的簡單,主要就是畜牧業,他們大多數生活物資要向宋朝進口。因此宋朝在和遼國的貿易上,一直享受著順差的待遇,早就將每年的30萬兩歲幣賺了回來。而且透過貿易出口,潛移默化的將中原文化傳播到了北方草原。

    第三、換來了百年和平。“顫淵之盟”後,兩國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這為北宋的繁榮與穩定,以及文化上的登峰造極提供了最大的保障。直到後來女真族的崛起,才打亂了這種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拉OK”的原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