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村口有個老王

    商鞅變法的目的四個字“國富民強”。在任何時候都是落後就會捱打,槍桿子底下出政權。

    商鞅變法廢除世襲制,論戰功。在當時的秦國當官就是世襲罔替,當官的子子孫孫都當官,種地的子子孫孫都種地。但是這樣有一個還很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給中央輸送人才,一些真正有大才之人不能有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被那些庸才佔著位置,所以國家發展緩慢。

    論戰功,當兵的上戰場殺一個人,就升一個爵位,為什麼說秦軍都是虎狼之師?因為戰士們上了戰場看見的對方不是人吶,那都是升官的機會呀!

    連坐,廢井田還有好多制度的改革,總歸是富民強兵國盛而後實現天下一統。

  • 2 # 盪漾的可樂

    第一個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主要體現在取締實封。取締氏族私兵

    這一點六國做不到(楚國的項家軍。屈原的新軍實際上就是氏族私兵)

    第二個目的。增加階層上升通道,增強軍隊戰鬥力。(軍功爵,農事爵制度)

    軍功爵。使秦人聞戰則喜。紅著眼睛上戰場。看見敵人就興奮。畢竟敵人的腦袋可是和土地宅院。女人。黃金劃等號的(゚ω゚)

    第三個目的。激賞移民。減少內耗。

    廢井田。開阡陌。設立內鬥罪。和十伍連坐制度

    至少史書上的秦國真的很像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國。完完全全的沒有間諜的生存空間。敢於對任何挑釁者開戰。

  • 3 # 阿慶還是阿慶

    商鞅變法其實最真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秦王的面子。

    我們先看看商鞅變法的主要起因,那就是秦孝公的野心了。在秦孝公的《求賢令》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大概意思就是說秦國在穆公的時候是很威風的,不但國家大,而且還稱霸中原。

    可惜後面接連有四位國君都很差勁,讓國家陷入內憂外患之中,把河西之地也拱手讓出。到了獻公想要再度變得強大,結果不斷和各個國家打仗,以至於國家貧弱不堪,連獻公自己也飲恨身亡。我現在剛剛當上秦公,發現人家東方六國都看不起我們秦國,不願意和我們結盟不說,甚至恨不得把我們趕緊分割佔領了。所以秦孝公發出一個感嘆,我們一定要恢復到秦穆公時期的國土和威風。

    所以秦孝公幹了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敞開國門向六國招募人才。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商鞅本來在魏國混的就不是很如意,所以聽說了這個訊息之後馬上就開始籌劃去秦國。最後得到了和秦孝公面談的良機。那麼怎麼才能打動秦孝公呢?商鞅先後用王道、霸道等試探秦孝公的心思,最終讓孝公也充分膨脹了一下自己的野心:帝王之道才是大道啊!

    商鞅變法,卻是實實在在李悝變法的一個翻版。

    在商鞅變法之前,李悝最先在魏國完成李悝變法,吳起在李悝之後又前往楚國開始了吳起變法。李悝變法是一次不完全不徹底的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度,吳起在楚國也失敗了。而商鞅因為久在魏國居住,那麼對於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也一定有著很深刻的思考。

    可是商鞅變法遠遠比之李悝變法或者吳起變法要有名的多,為什麼呢?一個是商鞅變法成功了,另一個商鞅變法幫助秦國最終完成統一諸國的壯舉。而究其本質,不過是李悝變法的一個翻版而已。

    而商鞅變法的最終目的,也不過是求得一身富貴榮華罷了

    商鞅是想要名利的。這個毋庸置疑。所以他在魏國潛心琢磨刑名之術,然後苦苦等待著那個一蹴而就的機會,可惜直到自己的知音公叔座死了也沒有得到。於是狠下心到了魏國的鄰國秦國。

    而秦孝公恰逢又是個很有野心的君主。兩個人碰撞在一起,燃起了春秋戰國時期最具聲勢,近千年來影響依然很大的一次變法。最終秦孝公收穫了自己的目標:秦國真的收復了河西之地,而且秦國真的變得富強了。

    商鞅也收穫了自己的目標:聲名煊赫,富可敵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惜商鞅剛好處於一個變革的旋渦中心,被旋渦吞噬似乎也是理所當然而且是遲早的事情。舊的勢力不會放過他,新興的勢力也期待著頂替他,如此而已,商鞅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造反便輕易被五馬分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嗓子不舒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