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35004975032

    水下環境的光照條件,決定了其中的生物種類。海水是透明的介質,但是光在其中傳播時仍不斷被吸收和削弱。因此,只有海洋表面的海水才能享受到Sunny帶來的溫暖。當深度達到200米左右,可見光已經基本被吸收殆盡,200米以上的這一片“光照區”在海洋學中被稱為“透光層”。透光層是海洋光合作用的生物的主要聚集區。海洋植物和單細胞生物在這裡繁榮生長。這些生命體是海洋中植食動物的食物來源。在透光層下方深度200~500米的區域中,光線非常的微弱。這一區域的光照強度已經低於光合作用發生的臨界光強,因此不存在植物和一切靠光來給養的生物。這個區域通常被叫做暮色帶或弱光帶。深度超過500米的海水中已經不存在任何可見光,這漆黑一片的水域叫做“無光帶”。生活於無光帶中的動物以上層水域沉降下的生物維持生命,或者乾脆上浮到上層水域中去覓食。儘管大洋區表層海水的光照量充足,但是生活於其中的光合作用生物總量卻相對較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營養物質的缺乏。由於大洋區遠離大陸,缺少河流入海口這一持續的營養物質補給源。就營養物質的含量來說,大洋區好像陸地上的沙漠一般貧瘠。那些富含有機物的海洋動物屍體,是很好的營養物質。然而,它們大都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海底。對於生活在海洋表層透光區的單細胞綠色植物而言,海底的營養物質如天空中的太陽一樣可望而不可企及。由於大洋底部的水溫非常低,有機物的腐爛和分解過程進行得極為緩慢。儘管有些海域中存在著上升流,能將海底的營養物質帶到海平面,但是這種存在上升流的區域極其罕見。在地球上大部分海域中,營養物質被長期禁錮在深深的海底。溶解於海水中的氣體成分,與大氣的組成基本相同。其中佔比例最大的是氮氣(48%),之後依次是氧氣(36%)和二氧化碳(15%)。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海水含氧量如同光照程度一樣至關重要。含氧量的多少同樣決定著該體系中生物的種類。氧氣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決於溫度和鹽度,低溫和低鹽度有利於氧氣的溶解。在漆黑寒冷的深淵帶和超深淵帶中,生活著許多呼吸氧氣的生物。這一事實說明了深海中的氧氣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稀少。深海中的氧氣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令人震驚——幾乎全球所有深海中的氧氣都來自於南北極附近的表層海水。由於南北極常年寒冷的氣候,其附近海域的水溫非常低。這些溶解了大量氧氣的冷水逐漸下沉,為海底生命提供賴以生存的氧氣。儘管深海環境中的氧氣被海底生命持續地消耗,不過兩極冷水下沉這一動態過程還是維持了海底水體中一定的含氧量。表層海水中的氧氣主要來自於空氣和海洋植物。大氣中的氧氣與海面接觸而溶於海水。另外,生活在透光層的植物和單細胞綠色生物也透過光合作用向海洋環境中貢獻氧氣。我們的星球被大氣包裹著,雖然空氣的透明讓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空氣是有質量的。地球表面單位面積上的空氣質量,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氣壓。據測算,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101.325千帕斯卡,簡稱為1大氣壓(ATM)。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將大氣壓作為壓強的單位。相對於氣壓,海水施加給海洋生物的壓力更加可怕。水壓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急劇增大,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增加一個大氣壓。因此,深海中生物“奇形怪狀”的身體結構,其實是本身抗高壓的一種進化。光在水中的傳播光是一種能量,以波的方式進行傳播。太Sunny照射到地球上,是白色的。白光是由彩虹的顏色混合而成:紫色、靛青、藍色、綠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光的顏色取決於光波的波長。可見光光譜包括人眼能看到的所有色彩,這些光的波長範圍在0.4~0.8微米之間(一微米等於百萬分之一米)。可見光中,紫光波長最短,而紅光波長最長。空氣和水對光的作用不同。空氣只能傳播光,而水不僅能傳播光,還能吸收和反射光線,這些作用取決於水的深度和容量。光能在水中傳播,使得光合作用能夠在水下進行。不過,可見光中,不同波長的光在水中的傳播距離不盡相同。藍光傳播的距離最長,而紅光傳播的距離最短。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水中沒有雜質的情況下,藍光穿透的距離最長,水就呈現出碧藍的顏色。光譜中紅光那一端的光能夠被水迅速吸收,而且紅光在水中傳播的距離短,只能傳播15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海洋表層海水比海洋深處海水的溫度要高。綠光位於光譜的中間位置,比紅光傳播的距離遠,不過綠光常常會被懸浮在水中的微粒反射回去。所以,如果水中懸浮顆粒物很多,比如懸浮著大量的泥土顆粒或者植物微粒,那麼,這樣的水往往呈現褐綠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史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