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業下工地
-
2 # 設計群網
確實有這個問題。和業主、使用方一起討論,一起做設計的方式,在中國目前還比較少,但是在西方國家是非常普遍的。這裡的原因是,西方一個公共建築,參加的業主太多,一個專案搞很多年,房子也建不起來。這種做法叫集思廣益,把大家想法都搞清楚了,然後再做設計,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做在某種意義上,建築師就是一個代筆的,就是代大家把這個專業性的圖畫出來,把大家的想法表達出來。
其實我想這種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對初學者比較好。就是多聽大家意見,多和大家交往,在跟大家交流的過程中去充分的理解各方的意圖,然後你能把大家講的內容用圖紙表達出來,反覆的表達,反覆的反饋,最終你的圖紙就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意圖,你這個設計就會被各方認可,大家和設計師之間的關係就會比較融洽。這樣做需要大量的實踐,對你的建築師生涯有更多的益處。
建築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專業,一般大眾對建築的理解不會非常深,每個建築都有它的簡單性,簡單到你可以不識字但你也知道建築。建築設計的面兒又太廣,太深,太細,太生活,甚至還可以說太思想,這就是建築的複雜性。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你對建築的理解,你對建築專業性的理解,都會慢慢變成大眾難以理解的,所以呢,建築師有一個給大眾解釋建築的義務,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解釋清楚,什麼東西是可以實現的,什麼東西是不能實現的。
建築從專業的角度,給大眾、給甲方也好,給一塊兒來參加這個設計的人也好,講清楚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能往往更顧著眼前的,或者自己感覺到的,體會到的,理解到的東西,很難理解更深、更廣、更長遠的因素。比如他們討論夏天的使用,可能沒考慮好冬天的使用,自己的事兒可能考慮清楚了,但沒考慮好對周邊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建築師從更專業的角度給大家講清楚。
做建築大致分兩個階段,方案階段和施工圖階段。現在施工圖隨著技術和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會相對的越來越簡單,效率越高,反而方案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環境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包括人們對審美、功能和使用等各種要求的增多,甚至對經濟效益的要求,差異化會越來越大,對策劃的要求會越來越多。
關於建築策劃也簡單說兩句吧,因為我在做惠營房村庭院設計和活動中心競賽的評委時,也有許多參賽選手希望多瞭解這些方面。近幾年建築策劃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對建築策劃的理解可能不同。實際上,建築策劃更注重的是建築做完以後的內容。建築完成以後,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這就更需要建築師要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
我們在自己的設計實踐中總結出來一個“三負責”的理論。第一個負責呢,對圖紙負責。一個建築師在圖紙上,要把建築做的特別好,特別認真,交代特別清楚,非常準確,非常完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這叫對圖紙負責;第二個負責呢,是對建成的建築負責。它建起來要是個好東西;第三個呢,就是對建成以後建築的使用負責。比如說做了一個商業建築,但他老不能盈利,要覆盤是不是我們設計上有問題呢?要做到三個負責,才算好建築師。
有一個文案是這麼寫的,設計師需要跟業主、施工等人來一起討論設計。這樣的設計方法出發點,是在設計師的設計之上加上他們的看法再結合出新的方案呢?還是一切從零開始?如果設計師這樣做,會不會給業主和這些人的感覺,設計師用處不大呢?
回覆列表
建築設計師不能脫離業主需求從零開始設計,方案設計階段施工方通常不會參與。
接下來我將從兩方面向題主闡述:
一、設計師的創作需要建立在業主需求之上國內的建築設計都是建立業主的需要之上,在設計之初,業主會將專案的基本資訊及其要求提供給建築設計師,包括:“專案地塊容積率、綠化率、建築密度、限高等規劃指標;包含設計範圍、功能要求、設計要求的設計任務書等”。
設計師必須在業主認可的範圍內進行創作。事實上,概念性方案設計非常考驗建築設計師的能力,設計師可以把他對作品的理解,他的構思、他的理念充分體現到方案中,怎麼表現建築的靈魂,怎麼做到建築與環境、建築與文化的統一,這些都能很好展現建築設計師的價值。所以,題主你不用擔心設計師的用處不大。
二、方案設計階段施工方不會參與根據國內的專案開發流程,絕大多數情況下專案建築概念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都不會要求施工方參與。在施工圖設計出來後項目才會進行施工單位的招標,確定施工執行方。和施工方的討論一般侷限在工程的具體做法和施工工藝上,不會影響到整個建築的創作理念。
希望以上回答對題主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