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讓一個國家由弱變強,說起來雖然容易,但做起來怎一個“難”字了得。秦獻公即位後,怎樣讓秦國轉弱為強?但他面對的是千頭萬緒,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第一個必須要做的,就是廢止盛行300多年,民怨沸騰的活人殉葬制度。

    一.慘絕人寰的活人殉葬風氣,大大削弱了秦國的實力。

    當時的秦華人民,無論男女老少,不管國都鄉野,都在傳唱一首歌,表達對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這首名叫“黃鳥”的歌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這樣的:

    黃雀嘰嘰,酸棗樹上息。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奄息。

    說起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敵。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黃雀嘰嘰,飛來桑樹上。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仲行。

    說起這位仲行,一個抵得五十雙。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黃雀嘰嘰,息在牡荊樹。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針虎。

    說起這位針虎,一人當百不含糊。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這首歌所傳唱的是子輿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三人個個矯健勇猛、善於作戰,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但都被殉葬了。根據歷史記載,秦穆公死後,陪他殉葬的活人就高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不少都是年富力強、可堪大用的將帥之才。

    正值盛年,還是賢良大臣,都被拉去殉葬了,可見秦國的活人陪葬的風氣有多麼的流行,人殉的規模有多麼大,對民眾的傷害有多深!

    《左傳》是這麼評價的:秦穆公還是不要名列春秋五霸了,他死後不僅沒有留下富民強國之策,還要把許多人拉去殉葬活埋,很多家族因此斷子絕孫,國家也因此難以富強。秦國後來積貧積弱沒有能力去東征,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這話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古代統治者要富國強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增加人口。因為有人種地,有人打仗,國家才能強大。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在想盡辦法招徠移民,努力增加人口。

    但秦國盛行300多年的風氣,動不動就把數十人上百人活活殉葬,如此這般,人口怎麼可能較快增長?人口增長不起來,糧食誰來種?仗靠誰來打?國家何以富強?

    一方面,人殉制度巨大危害就是嚴重抑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個非常大的危害就是極大地損壞了國家形象,野蠻、愚昧、粗野成為秦國的標籤,扼殺了其他各國的人才前來投靠的念頭。

    根據歷史記載,孔子就是因為這個制度,在周遊列國時,就是不去秦國。孔子不去秦國,代表了當時士人的普遍心態。一直到秦獻公,約300年間,幾乎沒有什麼士人到秦國去發展。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都說“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其實在當時同樣如此。

    二.秦獻公廢止300多年的陋習和制度,鼓勵生育。

    秦獻公深深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在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也就是登基不久,就立刻制止了這個風氣,廢除了這個制度。

    廢除人殉制度,有以下好處。首先,秦國老百姓十分讚賞他的做法,紛紛叫好。其次,人口多了,勞動力就多,就會對秦國的農業生產、工商業發展都非常有利。最終,也保證了兵源,提升軍事戰鬥力也就有了“水之源,木之本”。

    三.開啟國門,需要外來勞動力,提升綜合國力。

    廢除人殉制度,屬於“節流”,讓非正常死亡減少。除此以外,還得“開源”,讓婦女多生孩子,讓別國的人願意移民過來。

    為此,秦獻公也動了不少腦筋。一是開啟國門吸引外來人口,增加秦國勞動力,給優惠政策,讓他們種地、放牧;二是鼓勵秦國婦女當英雄母親——多生孩子,尤其獎勵多生兒子;三是移民與本國國民一視同仁,享受同樣的國民待遇……

    結語

    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得秦華人口紅利初步顯現,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很多荒地逐步得到了開墾,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兵源質量穩步提高,結果自然是綜合國力穩步增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爾特的跑步方法與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