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志鑫萬里揚

    其一,從企業生命生長和自身健康的角度,創新之於企業就相當於企業的營養液。當企業極度缺少創新的營養的時候,企業的生命力機會逐步減弱,會呈現慢慢地老化、終止的情形。這就是常說的:“不創新,慢慢死”。當企業劇烈的開展創新相當於注入過量的營養液的時候,企業的各個機體器官是很難適應的,會呈現劇烈的不適症狀,乃至突然不行了的情況出現。這也就是常常說的:“急創新,快點死”。這種比喻是有一定道理,其揭示的是:“只有適度、恰當的創新,對企業才是有益的”。過多過少、過快過慢,都是不恰當的,對企業的生命力都是有影響的。所以,企業要把握好創新的度、創新的點和時機,這種精微控制是最困難的。

    其二,從企業創造價值的角度,為確保可持續地價值創造,唯有大膽創新一條路。企業的基本使命是為使用者(客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並獲得利潤。獲得利潤是企業生命得以保障的必要條件,保障利潤必須是企業能夠贏得超於平均水平之上的盈利能力。確保這種能力,不僅僅限於創新,這一點要清醒。但是,創新是企業保障利潤水平的最高最好門檻。在市場中,能夠提供相同產品或者服務的企業千帆爭渡,PK的結果取決於各自的“能力”,這種能力集中體現在“保障自身利潤”的能力上。而唯有創新,才是最好的保障。也就是常常說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對於市場中的某類產品或服務僅有幾家甚至一家企業能夠提供的情形,創新也是尤為重要的,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稍有不慎,滿盤皆輸的情況,也是不少見的。依靠政策性實現市場壟斷(半壟斷)的企業除外,他們創新的動力的確是不會太足的。

    其三,高度簡單概括,企業實施創新有三個著力點切入點,分別是企業的“能力”、“潛力”、“趨勢”。其中,企業的能力是創新的中間層,企業的潛力是創新的基礎層,企業的趨勢是創新的引領層。這樣分解的目的是將創新從籠統的表述、或者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又或說好比盲人摸象的情形下,進行一個分解和分層的嘗試,將問題分解之後有助於更準確的聚焦目標。企業的能力即是當下、眼前,也就是說可以看得清楚的,企業在1到2年內能夠實現的目標;企業的能力以為是眼前、是當下,被關注的是最多的,甚至是聚集了一些企業的全部注意力。所以,能力是企業生長的“氣”、“打鐵需要自身硬”;企業的潛力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被重視,不容易被系統性的構建並加以評價,這涉及了企業的生命力的本質——潛力是推動企業不斷生長髮展的DNA。沒有潛力的企業,過了幾年就會展現出來生命力的快速衰竭;突然失去潛力的企業,也會在幾年的光景下走向衰退和蕭條。潛力因為具有潛伏性,屬陰,所以極易被忽視,也不容易被證明對於錯,這是企業發展的重大挑戰,但也是提出來需要更加重視加以應對的層面。所以,潛力是企業生長的“地”、厚積而薄發;企業的趨勢從廣義上包含了除企業內部系統之外的所有其他系統的環境變化及其趨勢,比如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區域產業環境變化趨勢等等;從狹義來說就是自身所從事的產業的天花板、岔路口、未來的未來等等。所謂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趨勢致勝,講得這些道理對於企業判斷和定位而言也是一樣適用的。所以,趨勢是企業生長的“天”,“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企業要生長,需要經常看看天時(趨勢)、看看地利(自己的潛力)、看看自己由多大的能力,這樣才能確保及時應變、持續發展、生生不息。

    其四,創新是有方法論和實施路線圖的。1)按照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先生的研究和總結,企業創新首先要抓住先機、機遇,而先生總結好了“企業創新機遇的來源”一共有七類,這個企業家可以自己對照,作為提升企業創新水平的指引;2)創新必然是相對守成而言、相對企業形成的傳統而言,應該是不破不立(自己和對手)的。所以對於1到N發展的企業而言,創新的實施最好的辦法是從企業裡面給出更多更大的獨立發展空間;對於從0到1的企業而言,它們只剩下創新了,非生即死,所以對待創新是最決絕的,當然了這種情況下失敗率自然高,這也是客觀的。3)創新由技術驅動和需求驅動兩種型別,企業普遍願意採取市場驅動的方式開展創新,這種看似容易把握和風險不大,但是創新帶來的價值槓桿也就不會太大。最好的創新是從技術驅動的角度謀求和嘗試,這種情況下的價值槓桿是最大的。當然,由於情形是如此的複雜,企業的創新應該是沒有定式的,這一點最後一定要補充一下。

    企業與創新,其實真正的立足點、把握點在於是否具有企業家精神,如同人一樣在其精神層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彈子靠接多久可以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