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
2 # 草堂歷史
此時,蜀漢自稱漢室傳承,放著篡漢的魏國不管,轉而和吳國相爭,天時不對。吳國有長江天險,打吳國地利上不符。諸葛亮隆中對也說,孫權在江東已經三代,根深蒂固且民眾擁護,佔據人和。所以,無論哪方面來說,打吳國不打魏國,都是下下之選。
對於劉備來說,國賊在北而不在東,所以打魏國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更重要的是,他不用擔心自己進攻魏國的時候被吳國偷襲。但是,如果蜀國進攻吳國,不論勝負,都必定會被魏國暗算滅國。
另外劉備和孫權怎麼也算是聯姻關係,攻打吳國會讓自己苦心營造的仁義形象毀於一旦。這對蜀國未來無論是安撫內部,還是收容外部勢力,都沒有一點好處。
還有就是孫權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他手下有一群文臣武將,不然吳國也不可能在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一枝獨秀。後來劉備執意為關羽報仇攻打吳國,卻落得慘敗,正好驗證了這一點。夷陵大敗以後,諸葛亮馬上調整策略和吳國和好,而吳國也懾於魏國的虎視眈眈,同意和蜀國聯合。這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蜀和吳,就像是兩個瘦子一起坐在蹺蹺板的一端,而魏國則是坐在蹺蹺板另一邊的胖子。如果蜀和吳不和,那麼,整個三國曆史,就會變成魏國一家獨大的遊戲。畢竟,蜀國也想攻吳伐魏,但是實力不允許啊……
-
3 # 胡侃解密三國
這就跟一個正常的人不會隨便選擇自殺一樣!
蜀如果選擇攻吳,那就是自殺,魏強蜀吳弱,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蜀國多山地,而吳國佔領區有很多未開發地,而且兩國的人口加起來也只有魏國的四分之三左右,可耕地面積也不如魏,開發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魏國只要不出大亂子,就可以一直保持對蜀吳的實力碾壓,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滅蜀吞吳也都是遲早的事,兩家聯合還能勉強支撐一段時間,兩家不合就會加速走向滅亡,兩家如果相攻那滅亡就在眼前,諸葛亮明白,孫權也明白,後邊的繼任者也都清楚,所以無論兩家怎麼鬧,還是會走向聯合抗曹。
再看下,諸葛亮頻頻攻魏,是為什麼?當然不排除有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原因在,但更多的我認為是以攻代守,正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諸葛亮以不到魏國1/4之一的人口,六出祁山,次次都好像是要找魏國決戰,但是每次都決戰不成,因為事實上不光魏國有意避開,諸葛亮也並不真的想跟魏國決戰,首先兵力上諸葛亮落下風,其次後勤供應也不如魏國,最後還是長途進攻,而魏國是以逸待勞的防守,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魏國佔盡優勢,真打起來決戰,諸葛亮真的未必能贏,諸葛亮應該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雖然六出祁山,但從未決戰!因為諸葛亮的目的不在此,我認為諸葛亮的目的有四點:
第一,騷擾魏國,讓魏國不能安心休養生息,拖慢魏國的發展。
第二、掠奪人口,當時人口凋敝,人口就是生產力,如果有足夠的人口就有翻盤的可能,否則都是空談。
第三,僥倖心理,萬一魏國準備不足,讓自己撿了空檔,還是有一絲機會的,比如第一次北伐。
第四,名義之爭,蜀國以大漢正統自居,而曹魏篡了漢,那對蜀漢來說曹魏就是國賊,討伐他是合情合理的,更符合名義。
說了攻魏的理由,再說下不攻吳的理由。
首先,吳國的國力也不弱於蜀,從人口來看也是蜀國的2倍以上,攻吳未必有利。
其次,蜀國的水軍幾乎可以忽略,有關羽在的時候,還有荊州水軍可以用,關羽覆亡後,蜀漢的水軍只剩個名字,實際不光人數感人,戰力也感人。而東吳水軍無敵,很難打。
最後,還是名義,篡漢的國賊你不打,反倒去打給自己的盟友,雖然說天無二主也可以討伐東吳,但明顯的國賊是曹魏,如果出兵東吳沒有攻打曹魏理由正義。
綜上所述,諸葛亮伐魏並非完全真心要滅魏,而是為了掠奪人口,騷擾魏國,以攻代守,延緩蜀漢的壽命。而不攻吳是因為完全沒有利益,且不易攻打,還沒有打曹魏正義。
回覆列表
因為唇亡齒寒,雖然最後因為荊州撕破臉皮,但是他們還是很清楚即使曹操赤壁戰敗,依然是曹魏最強大,如果蜀漢和東吳先咬起來的話,那麼他們是加快自己滅亡的速度。
如果打東吳,然而對他們兩國都不利。曹魏坐山觀虎鬥,曹魏在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出兵有可能一次滅他們兩國。
東吳有長江天塹,水軍天下無敵,然後非常不利於陸軍作戰,他打東吳無異於取短避長,拿自己短處去和別人長處比。
劉備建立蜀國打的旗號就是和漢賊不兩立,當時曹魏被一致認為是漢賊。我們說古代打仗必須師出有名,所以必須打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