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混雜眼淚的微笑
-
2 # 亭安讀書
如果包拯遇到曹操,估計不會有什麼有趣的事,而是成了一場悲劇,這跟東漢末年與宋朝時期世人對統治階層所尊崇的儒學的不同態度有關。
儒學在曹操所處的漢末,跟保證所處的北宋,有著完全不同的呈現,加之特殊歷史環境中曹操所形成的獨特人格特徵,這些都會就導致了兩人的相遇絕對不會是趣事,而可能是一場巨大的悲劇,有幾點探究分享:
1、儒學在兩個時代的發展不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室和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曹氏家族,雖然依舊打著儒學的旗幟統治天下,但依舊違背了儒學最起碼的君臣之禮,也就是儒學中的“忠”。曹魏篡漢、司馬篡魏,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自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崩塌,玄學清談盛行。名士畏於統治階層的惡性和不義,紛紛隱居山林。
而宋代的儒學發展是我們古代儒學發展的巔峰階段,“刑不上大夫”的觀念在宋朝人人盡知,包拯一定深知這一點,這才是他敢在朝堂之上與宋仁宗爭辯,敢於斬皇親國戚的底氣。
兩個特殊時期統治理念的不同呈現,被稱為亂世梟雄的曹操,自然不會被如同保證這樣鐵面無私的包拯左右。即便曹操刑不上大夫,可殺的人還少嗎?
2、曹操想要的不是治世能臣,而是開疆擴土的悍勇之士昏君遇忠臣,才能凸顯忠臣的忠正,但曹操是昏君嗎?一定不是,作為統一北方,奠定西晉開國之勢的曹操,絕對有著不輸任何明君的氣魄。
而包拯雖然是鐵面無私,但僅限於在北宋時期的清廉剛直,是不是有開疆擴土的能力還是未知。而開疆擴土的能力,卻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最想要的,相比之下,即便是治世能臣的包拯,也不會被曹操非常看重。
曹操需要的是謀臣,是悍將,而不是一直跟自己唱反調據理力爭的鐵面無私包青天,若是包拯去到曹操的時代,可能只如孔融之輩,最後逃不了被殺的結局。
3、曹操的用人之道,容不得跟自己“道不同”的臣子看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一方面非常重視有能耐的有才之人,另一方面對於反對自己,跟自己政見不一樣的人卻絲毫不留情。
看幾個例子便知曹操對人才的態度:孔融作為當時的名士,依靠自己的聲望聲討曹操,最後結局慘死;荀彧,早先曹操最倚重的謀臣之一,因不滿曹操篡漢的意圖,被曹操賜空盒服毒自盡;崔琰,死於曹操的懷疑;恃才放曠,不尊曹操的楊修,也一樣被殺。
包拯,比之孔融名望才學如何?比之荀彧治世謀略如何?彼此楊修機智急才如何?士大夫階層與皇權的對抗,自古就有,可處於漢末亂世之中的統治階層,沒什麼容人之心。
像曹操就是很簡單的思想,如許攸這般能來投靠自己,對自己有用的人,就倒履相迎;而許攸最後仗著自己有功績而驕傲自大起來,曹操依舊毫不留情的抹殺掉。曹操之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最後歷史是很難改變的,能在北宋立下功業的保證,遇到一心想要平定亂世的曹操,可能真的不會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在大局面前,曹操不會手軟,即便再忠誠再鐵面無私的包拯,也很難改變曹操的為人和企圖。這種前提下,曹操遇到包拯,可能真的不是趣事,而是悲劇。
-
3 # 丨為天地立心丨
能有什麼趣事呢?曹操的志向是征服天下,而包拯的志向是殺盡天下貪官,使天下清平。
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而包拯也有很強的能力,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執法嚴明,鐵面無私。
曹操愛才,包拯肯定會有所作為,但是曹操那個時候軍餉都是一個難題,肯定會存在貪汙腐敗的問題,即便包拯想殺,即便有權,恐怕都殺不了。三國是尚武,不是弱宋的重文抑武,一個文官很難作為。
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割發代首”這個故事,曹操下了軍令,踐踏麥田者殺,而自己卻因馬驚犯了軍令,自己肯定不會殺自己,為服眾人,於是割發代首。可是如果包拯在,包拯是多麼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人,他敢不敢當眾讓曹操伏法,按軍令處罰呢?這就是很尷尬的一個局面,曹操和包拯怎麼處理呢?結果肯定是很明顯的,割發代首依舊能糊弄士兵,但包拯事後的下場就只有死,即使曹操愛才,也不會留包拯活口,因為他觸犯了曹操的威嚴。要知道曹操連楊修都殺了,包拯難道比楊修還有才華?
還有,曹操要受九錫,當魏王。包拯肯定會和荀彧一樣忠誠大漢,決不允許“異姓者稱王”,包拯必然極力阻攔,要知道曹操是個梟雄,他不是軟弱的宋真宗、宋仁宗。結果是很瞭然的,下場會和荀彧一樣,逃不過一個死字。
回覆列表
包拯(999—1062)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為明察秋毫,破案無數,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主政期間,實行屯田制,統一了中原、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在文學方面,開建立安文學,他的作品氣勢磅礴!
從戲曲的角度來說他們都是淨行,俗稱花臉,包拯屬於正淨,俗稱黑頭。在戲曲中,包拯是黑臉,代表了鐵面無私,剛正不阿。曹操屬於副淨,俗稱架子花臉,屬於架子花臉中的文架子。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
如果曹操真的遇見包拯的話,我想他們還是會合作的很好的,因為曹操也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梟雄,他跟愛才、惜才。但是也會有另一種情況發生,包拯的剛正不阿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因為曹操畢竟不是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