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然歷史觀

    秦昭襄王和范雎扳倒以宣太后和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用了至少兩年時間。

    之所以感覺是一個特別短的時間節點內完成的,只是戰國史料的記述方式比較簡略和零碎。

    大致在秦武王死後,楚系外戚和有楚系背景的秦宗室聯合幹掉魏系外戚,實現了宣太后主政,嚴君疾為相的局面。

    在嚴君疾死後,楚系代表人物魏冉對趙系的宮廷爭鬥中勝出,開始了楚系外戚控制秦廷的時代。

    但是,需要注意,當時的集權政治還達不到後續帝國專政時期的權力壟斷,所以宣太后主政、魏冉擅權的情況下,秦昭襄王仍有一定的權力。

    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並不是因為宣太后主政、魏冉擅權,所以秦昭襄王就是傀儡;更不是秦昭襄王有權力,史書上記錄的宣太后主政、魏冉擅權就不存在。

    真實的歷史並不像我們做選擇題一樣非黑即白,其中還有魏冉多次罷相的反覆權力爭奪。

    當時,魏冉在擅權時期主要的政策是大打連橫和相對應的“近交遠攻”外交,這一點和其他擅權之臣田文、李兌、黃歇非常相似。

    這種外交詐術的殺傷力實際非常大,秦始皇滅六國時,長期助趙攻燕、助魏攻楚,正是用的這種策略。

    這樣一來,在實施這種策略時,也就必然會遭到對手的各式各樣的攻擊。所以在《戰國策》裡,我們總能看到列國的策士用政治語言攻擊田文、李兌、魏冉的戰略是以權謀私,正是這個原因。

    但是,連橫外交也有致命的缺點。它雖然可以造成重大的勝利,也能讓自身保持長久優勢地位,但土地進賬速度卻較慢。

    這對特別注重戰功獎賞的秦國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可見,在魏冉大打連橫牌時,會有一大批貴族或官員因為得不到新土地分封或升遷就任而感到嚴重不滿。在魏冉為了打擊魏國背後的齊國時,這種不滿終於爆發了。

    此時,范雎利用這種不滿提出了盛行於春秋時期的“遠交近攻”,其中《史記》中范雎本人的原話充斥著前後矛盾和邏輯死結,有明顯的政治謊言的特點。

    但是,這種說法完全複合秦廷內部的需要,因此在提出以後立刻上馬。

    接下來是秦國攻韓,2年後獲得了初步勝利,獲得了大片富庶的土地。秦昭襄王也以此作為政治資本拉攏了秦廷中對連橫不滿的力量,從而徹底扳倒了楚系外戚。

    不過,此時新的利益集團已經綁架了秦廷的走勢,秦國被迫繼續在外交孤立的環境下繼續發動攻韓甚至攻趙的戰爭,卻對魏、楚的虎視眈眈毫無制約手段。

    從當時的局勢看,前線將軍應該對這種令人智息的操作極度不滿,因此導致了秦昭襄王的一系列蜜汁換將。

    長平之戰後,白起被召回,王齕帶兵攻破武安,但面對近在咫尺的邯鄲,他居然選擇原地掉頭,回身橫跨整個上黨高地改攻皮牢。這種詭異的操作既有可能是王齕對秦廷無視魏、楚而攻趙的不滿,也有可能是秦廷已經無法承受錯過秋收而引發的一系列惡果和魏、楚帶來的壓力。

    但戰爭卻在硬著頭皮的持續。

    從《戰國策》中的言論看,這段時期秦國重臣白起終於爆發了,他幾乎挑明瞭在罵秦王是豬頭,給予的建議則是趕緊回到魏冉時期的策略,在時局不利的時候縮回來,然後挑唆列國自己爭鬥。

    但秦王沒聽進去,或者說他聽進去了也沒辦法。秦廷此時已經被利益集團綁架了。

    在邯鄲之戰出盡洋相以後,范雎的封地丟了,當然,很多重臣的封地應該也丟了。這種嘴上不說但心裡上火的不滿逼著秦王必須打過去,但打回去也就意味著每一次合縱後的列國大兼併將不會發生,秦國還是受害者。

    秦昭襄王的政治生涯最終以慘淡收回河東而告終。此時,魏國奪取了秦國在後方牽制自己的陶邑,秦廷則改以攻克雒陽做替代品,但雒陽的戰略價值已遠不及陶邑。

    之後秦國又一次經歷戰敗,但這一次秦莊襄王智商線上,果斷縮回去了,魏、韓、楚發生劇烈火併。

    但接下來,秦廷內部的楚系、趙系外戚再度上位。歷史在一個輪迴後,走上了秦滅六國的軌道。

  • 2 # 使用者8262151785062

    秦昭襄王是憑藉什麼能夠廢掉宣太后

    應該是年齡上站優勢,史書沒有詳細記錄,只是從年代推斷秦昭襄王當時40來歲,一是中年人,掌握朝政已有根基,宣太后也是快60歲的人了,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巿年紀也在50多歲,在古代平均壽命都短的時代,他們都是老年人,據《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范雎只是向昭襄王進言,不可再讓宣太后專權,昭襄王廢棄了太后,把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巿驅逐出國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屁股上長膿瘡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