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逃逃
-
2 # 使用者7046001405080
手腳出汗量正常,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但如果手腳出汗過多,那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區域性異常多汗。手腳多汗又稱“手腳多汗症”或者“手足多汗症”。 汗腺的分泌是經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經過度緊張,例如緊張、興奮、壓力或夏天高溫造成手掌排汗異常增加所致,還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
而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
要根治手腳汗,先要找清病因,先判斷是否為病理性多汗。病理性多汗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患結核病、佝僂病、部分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及精神障礙等系統性疾病患者會發生繼發性手汗症。不過,病理性多汗除了出汗多之外,還會伴有其他症狀。
排除病理性疾病,目前根治手腳汗最為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本草中藥調理以及手術治療,其他方法如電離療法、止汗露等只能暫時抑制多汗,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手腳汗。目前的手術方法已經改用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除治療,儘管見效快但患者術後往往出現代償性多汗後遺症,所以在迫不得已情況,優先考慮本草調理更為妥帖。中醫認為,手腳多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臟腑功能失調都有一定關係,一般表現為先天不足(表現為從小手腳多汗)或後天失養(之前沒有汗,近年才有汗)導致,患者沒有疾病基礎,對於這樣情況,平時注意要戒絕菸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中醫對於脾胃溼熱的汗症,可以選用三仁湯,參茯白朮散,建議多食山藥、薏米、白朮等。從中醫角度講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於心血,雖沒有表現出影響健康方面的病症,但也不應忽視。[7]
一、手腳多汗,醫學上稱做"侷限性多汗症",可適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醯膽鹼藥。但是,安定和抗乙醯膽鹼等藥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8]
二、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以下虛、實兩種型別:
1. 脾胃虛弱者。脾胃有運水化溼的功能,此項功能一弱,溼熱便會鬱積在體內。溼熱下趨,從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雙腳出汗更為常見,佔到70%~80%。對於脾胃虛弱者,建議平時可用苦瓜、薏米、山藥、紅棗、蓮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另外還要加強鍛鍊,中醫認為運動能補陽氣,改變體虛。
2.脾胃實症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 建議少飲酒,儘量不要吃辛辣食物。
三、還有一種就是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經位在於胸椎的第二及第三節,也就是大約位於乳頭連線,再高一點的背部脊椎的兩側,只要將這兩節的交感神經切斷,就可以達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儘管手術治療手汗確實效果顯著,手汗停止後,往往都會發代償性出汗。代償性出汗是指手術後上半身(乳頭以上)的汗幾乎停止,而下半身卻常常溼答答。除了特別冷的天氣外,代償性出汗持續存在,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相反有可能更多。這是手術後最不能忍受的後遺症之一。
預防
1、保持手足清潔乾燥。
2、用5%的明礬液每日浸洗區域性,以及用松樹、桉樹葉煎水浸洗。[5]
3、中藥燻洗的方法:用蒼朮、苦參、黃柏、地膚子、白鮮皮、石膏、川母、白芷、艾葉、甘草等中藥熬成藥汁,先用熱氣燻蒸雙腳10分鐘左右,再泡洗20分鐘左右,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預防大量出汗。
4、穿透氣性較好的寬鬆鞋襪,有助汗液的蒸發,避免引起腳氣、皮炎等面板問題。
-
3 # 飛機低空時間
可能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可以喝黑芝麻糊,一袋沒有喝下來,既解饞,又省事。
吃了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兩個星期痊癒了。
回覆列表
手腳出汗,特別是手心、腳心出汗,中醫認為是陰虛內熱。一般中醫所講的五心煩熱,即手心、腳心特別容易出汗,胸口容易出汗,常常與腎陰虛有關。腎陰虛,它的治療主要有滋腎、養陰、退熱。常用的方劑可以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杞菊地黃丸這些中成藥都是非常好的。而西醫認為它是一個侷限性多汗症,多發生在情緒波動較大的青壯年身上,一般採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