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為什麼諸葛亮的《隆中對》那麼有名,是因為他迭代了古人的地理認知。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從關中和中原出發,才能獲得天下。但諸葛亮將南方地理納入戰略考量。他提出,立足於西南的蜀地和中南的荊州,也有北上奪取天下的可能。不只是諸葛亮,東吳的張竑也提出東吳版的“隆中對”,我們把它叫作“江東戰略”。江東就是長江下游南岸以南京為中心一帶,這裡是東吳的基本盤。張竑認為,佔領了江東,再順長江而上攻入四川,就足以和中原對抗。

    雖然蜀國和吳國各自並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對抗北方,但長江沿線的崛起確實是個不可阻擋的勢頭。特別是三國兩晉之後,中國北方進入漫長的動盪期,大量人口的南遷,更加速了南方的發展。東南地區的經濟實力,在逐漸超過北方。

  • 2 # 純鈞LHGR

    《隆中對》是理想主義決策,從現實角度來說,一點用都沒有。而且它並不完美。這個戰略,可守不可攻,攻則必敗。首先要說的是,《隆中對》不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而是早有藍本的,大約早諸葛亮200年。

    《隆中對》的藍本,是王莽篡漢時期,反對王莽的群雄之一,其中有個人臨邛太守公孫述,公孫述手下有個功曹叫李熊,李熊獻了這麼一計。換句話說,《隆中對》不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而是李熊想出來的。

    李熊對公孫述說:

    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兵所屠滅,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扦關之口。地方數千裡,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君王之聲聞於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

    這就是《隆中對》的藍本。不論《三國志》也好《演義》也罷,諸葛亮的隆中決策,說的就是這點事,西蜀。

    不論李熊,還是諸葛亮,說的就是奪佔西蜀,借西蜀的富饒和有利的戰略地形來爭奪天下。

    從戰略上來說,很有道理,是十分正確的決策。

    但是,這個正確無比的決策,是不可能被好好執行的。所以說,隆中決策雖好,但是沒用。

    因為它太理想化了,忽略了人性。人性是什麼?貪,貪啊!

    《後漢書·岑彭傳》裡記載,劉秀對岑彭說:“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得隴望蜀,得蜀也照樣望隴,望漢中。

    三國裡,有一個固定的套路:得漢中者失天下。戰線拉得太長,無論哪個勢力都無法全面顧及,只會左支右絀。

    如果僅僅想要三分天下,守定西川,《隆中對》很有效。但是誰能坐擁雄兵百萬和無數財富,卻甘於固縮在山陵之地?那就要出兵攻取其他地方。

    不論是隴,還是漢中,取第一處肯定能成。然後接下來面臨的就是腹背受敵,取隴則被漢中伐,取漢中則被隴伐,疲於奔命。多豐厚的家底,也得消耗在這樣的拉鋸之中。

    所以說,人不能跟人性做鬥爭。隆中決策雖好,但是違揹人性,人性貪婪,所以隆中決策是無法真正實現的。

    再者,隆中決策也不完美,不是爭奪天下的思路。從糧食多的地方往糧食少的地方打,運糧它是有比例的,大約是1:12,運到前線一石糧,就要消耗掉十二石糧。

    所以《孫子兵法》裡說:久守則須屯田,進擊則謹糧道,深入則必因糧於敵,古今之定理也。

    從西蜀向任何地方發兵,都沒有辦法“因糧於敵”,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不得不屯田,被逼的。沒糧食,仗還怎麼打?

    中華歷史上下5000年,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從糧食多的地方像糧食少的地方打,最後還成功了的。一個都沒有。

    所有成功了的,都是從糧少的地方向糧多的地方打,因糧於敵,以戰養戰。

    從西蜀出兵,無論往哪個方向打,都沒辦法以戰養戰,所以隆中決策根本只能固守,轉守為攻則必敗。

    也因此,中國歷史上,西蜀一直都那麼富庶,但是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是從西蜀起家征服了全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淨水器市場需求有多大淨水器利潤空間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