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樂天,下邽人。晚年寓居洛陽的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生活在安史亂後、唐朝走向衰落的時代。那時候,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藩鎮割據,相互混戰,土地高度兼併,苛捐雜稅繁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白居易十一、二歲的時侯,為逃避藩鎮戰亂,同百姓一起逃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就使他接觸了人民,多少了解一些人民的疾苦。這對他後來能創作出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有一定的影響。
白居易從少年時代就喜歡寫詩,十五、六歲時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受到當時的有名詩人顧況的賞識。顧況為人驕傲,對當時的文人大都十分輕視,看到白居易的詩歌,馬上吩咐開門迎接,以賓禮相接待。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中做過幾任官。白居易由於反對大宦官、大官僚和大貴族的專權,惹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以後又擔任過許多地方的官吏。他曾做過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間,主持興修湖堤,利用湖水可以灌溉一千多頃田地。晚年,他退居洛陽。六十八歲那年,他得了風痺之疾,躺在床上,仍然“吟詠不停”,作病中詩十五篇。
唐開成、會昌年代,他和香山和尚往來甚密,滋長了消極思想。這是他侷限性的一畫。由於他老年自稱香山居士,所以後人又叫他白香山。白居易死於會昌末年,終年七十五歲。白居易一生創作很多,給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詩,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他在文學理論上,提出了一套進步主張。他以學習杜甫等人為號召,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是文學必須反映現實,要達到教育的目的。他比喻說,一篇詩就象一株果樹,感情是根,語言是苗葉,聲韻是花,意義是果實。沒有感情的詩,就象無根的果樹,無法成活下去。沒有意義的詩,就象果樹不結果,徒有枝葉,毫無價值。他認為一首好詩,應當有感情有思想,而語言、聲韻又好,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白居易的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的健康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最能代表白居易文學主張的,是他寫的諷諭詩,以《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為代表。《秦中吟》和《新樂府》的內容,有的揭露了統治者的橫徵暴斂,重稅壓榨。如《重賦》一詩中寫道:“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農民指斥官府:“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又如《杜陵叟》一詩,寫一個老農遭到災荒,顆粒無收,而地方官卻不顧人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老農只得:“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他憤怒地控訴:“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秦中吟》和《新樂府》的內容,有的反映了官吏的貪橫強暴。如《賣炭翁》一詩中,描寫了一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票”的賣炭老人,駕著牛車去賣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結果這車千餘斤的炭,競被宦官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強買了去。又如《紅線毯》一詩,痛斥宣州太守為了贏得皇帝的寵信,年年強迫人民用大量蠶絲織造大紅地毯,獻給皇帝。詩人憤慨地指責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有的詩著重揭露貴族豪華奢侈的生活,並同勞動人民飢寒交迫的處境作鮮明的對比。如《輕肥》一詩描寫達官貴人宴席之後,“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而民間正遇上“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又如《買花》詩,描寫京城的富人乘車馬到市上,用重價爭買牡丹花,一位農民看到了獨自長嘆,嘆的什麼呢?詩人代他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有的詩著重譴責貴族發動的不義戰爭。如《新豐折臂翁》一詩,描寫唐玄宗年間,宰相楊國忠發動對南詔的戰爭。一位老農為躲避抓兵,“偷將大石槌折臂”,“直到天明痛不眠”,但他仍以保得殘生為大幸。總之,白居易的諷諭詩,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從各個方面揭露了傳統社會的罪惡。
除了諷諭詩外,白居易還寫過一些優美和諧的敘事詩,以《長恨歌》、《琵琶行》最著名。這兩首詩顯示了白居易巨大的藝術才能,後世不少劇作家把它改編為戲劇,搬上了舞臺。
白居易的詩,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民歌風味。據說他寫了詩,先念給老婆婆聽,然後不斷修改,直到老婆婆聽懂為止。他的詩為中國各族人民所喜愛。現在新疆婼羌縣就發現了唐代回紇詩人坎曼爾抄錄的《賣炭翁》。白居易的詩在北韓、日本等國,也爭相傳抄。
白居易字樂天,下邽人。晚年寓居洛陽的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生活在安史亂後、唐朝走向衰落的時代。那時候,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藩鎮割據,相互混戰,土地高度兼併,苛捐雜稅繁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白居易十一、二歲的時侯,為逃避藩鎮戰亂,同百姓一起逃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就使他接觸了人民,多少了解一些人民的疾苦。這對他後來能創作出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有一定的影響。
白居易從少年時代就喜歡寫詩,十五、六歲時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受到當時的有名詩人顧況的賞識。顧況為人驕傲,對當時的文人大都十分輕視,看到白居易的詩歌,馬上吩咐開門迎接,以賓禮相接待。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中做過幾任官。白居易由於反對大宦官、大官僚和大貴族的專權,惹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以後又擔任過許多地方的官吏。他曾做過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間,主持興修湖堤,利用湖水可以灌溉一千多頃田地。晚年,他退居洛陽。六十八歲那年,他得了風痺之疾,躺在床上,仍然“吟詠不停”,作病中詩十五篇。
唐開成、會昌年代,他和香山和尚往來甚密,滋長了消極思想。這是他侷限性的一畫。由於他老年自稱香山居士,所以後人又叫他白香山。白居易死於會昌末年,終年七十五歲。白居易一生創作很多,給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詩,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他在文學理論上,提出了一套進步主張。他以學習杜甫等人為號召,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是文學必須反映現實,要達到教育的目的。他比喻說,一篇詩就象一株果樹,感情是根,語言是苗葉,聲韻是花,意義是果實。沒有感情的詩,就象無根的果樹,無法成活下去。沒有意義的詩,就象果樹不結果,徒有枝葉,毫無價值。他認為一首好詩,應當有感情有思想,而語言、聲韻又好,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白居易的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的健康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最能代表白居易文學主張的,是他寫的諷諭詩,以《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為代表。《秦中吟》和《新樂府》的內容,有的揭露了統治者的橫徵暴斂,重稅壓榨。如《重賦》一詩中寫道:“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農民指斥官府:“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又如《杜陵叟》一詩,寫一個老農遭到災荒,顆粒無收,而地方官卻不顧人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老農只得:“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他憤怒地控訴:“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秦中吟》和《新樂府》的內容,有的反映了官吏的貪橫強暴。如《賣炭翁》一詩中,描寫了一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票”的賣炭老人,駕著牛車去賣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結果這車千餘斤的炭,競被宦官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強買了去。又如《紅線毯》一詩,痛斥宣州太守為了贏得皇帝的寵信,年年強迫人民用大量蠶絲織造大紅地毯,獻給皇帝。詩人憤慨地指責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有的詩著重揭露貴族豪華奢侈的生活,並同勞動人民飢寒交迫的處境作鮮明的對比。如《輕肥》一詩描寫達官貴人宴席之後,“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而民間正遇上“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又如《買花》詩,描寫京城的富人乘車馬到市上,用重價爭買牡丹花,一位農民看到了獨自長嘆,嘆的什麼呢?詩人代他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有的詩著重譴責貴族發動的不義戰爭。如《新豐折臂翁》一詩,描寫唐玄宗年間,宰相楊國忠發動對南詔的戰爭。一位老農為躲避抓兵,“偷將大石槌折臂”,“直到天明痛不眠”,但他仍以保得殘生為大幸。總之,白居易的諷諭詩,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從各個方面揭露了傳統社會的罪惡。
除了諷諭詩外,白居易還寫過一些優美和諧的敘事詩,以《長恨歌》、《琵琶行》最著名。這兩首詩顯示了白居易巨大的藝術才能,後世不少劇作家把它改編為戲劇,搬上了舞臺。
白居易的詩,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民歌風味。據說他寫了詩,先念給老婆婆聽,然後不斷修改,直到老婆婆聽懂為止。他的詩為中國各族人民所喜愛。現在新疆婼羌縣就發現了唐代回紇詩人坎曼爾抄錄的《賣炭翁》。白居易的詩在北韓、日本等國,也爭相傳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