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採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郁達夫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給作者郁達夫帶來了“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些還算較為顯豁的,更為隱蔽的還表現在作者的“逸筆”之中。“說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而作者在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這“藍色”的牽牛花,這是當年“皇城”的遺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氣派。再看“秋”。“早晨起來”,“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是“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靜”,“以聲寫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靜”,沒有了過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這樣“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郁達夫的情感就是在這些看似“毫無深意”“瑣言碎語”中體現了出來。

    2、對比託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透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透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3、旁逸襯情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繪寫情,用對比託情的手法把作者蘊藏在胸中的情感墊高表現出來以外, 還運用了旁逸襯情的手法。“旁逸”,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有意離開主題而加以風趣幽默的插說、註釋或補充,這些插說或註釋看似畫蛇添足、無關痛癢,但卻能增強語言的情趣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來寫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厚愛,認為秋在這些人的詩文中“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採用旁逸襯情的方法,不僅為作品情感的抒發墊上了一層臺階,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為讀者增加了瞭解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瞭解,“增加了語言的情趣”。

    4、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提出無法實現的條件來表達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的一種修辭方式。郁達夫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採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誓,採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這一結尾,也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作了註腳。這是作者表達情感的第三臺階。文章正是在這三層臺階的鋪墊下,情感才由晦轉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癌能活多久?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