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白說說

    茶馬互市實乃無奈之舉

    茶馬互市對於明朝而言並不是一個可以與蒙古瓦剌互利共贏的一個策略,反而對於明朝而言,這意味著更大的生產負擔。

    舉個例子,所謂 茶馬互市並不一定指的就是拿明朝的茶去換蒙古的馬,對於蒙古來說,茶這種需要閒情雅緻才能品賞的東西自然不堪大用,而明朝的布匹與鐵器等手工業製品才是蒙古這個遊牧民族最為需要的。對於蒙古人來說,與明朝用來交換的馬幾乎不消耗任何成本,隨便養大就可以拿去換來必需品,且蒙古人並不太講究商業道德,時不時地摻幾匹劣馬、老馬也是常有的事。而明朝又不敢對此劣行加以追究,自然明朝除去商業交換的劣勢地位。

    其次,明朝雖然手工業發達,但那些手工製品也不是大水潮來的。明朝隨著經濟增長而帶來的人口增長無疑需要更多的手工製品,但生產跟不上,還得供應對明朝虎視眈眈的蒙古人,對於明朝來說確實是一件難事。

    堅持茶馬互市,可以避免大軍壓境(除明朝內部特殊情況)

    對於蒙古來說,每一次的互市對於他們來說是極為有優勢的,雖然說蒙古作戰能力比明朝強上不少,但若是去搶奪肯定自己也有損失。如此互市對於蒙古來說無異於接受頻繁的,豐厚的納貢,他們沒有理由嚮明朝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然而,明朝並不是傻子。在供不應求的手工業製品市場下,蒙古的索取無異於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茶馬互市對於明朝而言實在是無奈之舉,但如果按照蒙古的心思長期舉行甚至頻繁舉行,蒙古固然不會大軍壓境,但估計明朝自己也得崩潰。

    特殊情況可能也難以避免

    比起外患,內憂才是最令人頭疼的。劉瑾也好,汪直也罷,他們對自己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一個啥也不會,只想撈錢的太監。比起這種人,哪怕是比起比起同樣想做聖賢的魏忠賢,王振也也成功地做到了一個太監也難以達到的愚蠢境地——戰場立功。在戰場,太監將會體現出他的本色,除了嗓子尖點之外,就連當逃兵都會被別人鄙視跑得慢。而王振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就算也先不打過來,王振也會想法子去惹惹也先的,只有戰勝一個優秀的對手才能體現出自己勝利的偉大,這個認識是王振認知正確的一點,也是唯一正確的一點

    也先確實是一個好的對手,但王振顯然不是能與也先匹敵的人才,一個無賴的精妙之處在於惹你,單純是我願意,作為一個有理想的無賴,相信他會將惹怒也先,然後幻想著擊敗他作為人生的一大目標,這種特殊情況即使是堅持茶馬互市也無法解決。

  • 2 # 南朝居士

    當然有啊,茶馬古市算是資敵政策,只有你打不贏別人才被迫互市,就像大清被打殘了,被迫開通通商口岸一樣。

    看到沒,于謙上書朱棣請求互市,結果被鄙視了

    古代長城的作用,除了軍事上,最大的功能就是對遊牧民族的經濟封鎖了,

    遊牧民族的生產力落後,只能跟中原王朝互市,也就是做生意了,這樣才能獲取基本的生存保障,不然,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能讓他們滅族。

    所以,可以看到,歷朝歷代跟遊牧民族打敗仗後,籤的合約裡,基本都有開通互市這一條,滿清後來籤的合約,也有互市、開通通商口岸這一條,

    正常來說,中原是閉關鎖國的,這是為了經濟封鎖遊牧民族,你可以理解成制裁,所以不開通互市的,因為憑什麼白白給你市場,讓你銷售你的牛羊肉和馬匹?憑什麼賣給你生活必需品?所以遊牧民族想跟你做生意,就得用軍隊來開啟你的市場。

    不光是那個時候對遊牧民族,任何時代想開啟你的市場,都得用軍隊開道。

    茶馬互市,可以說是一種被迫開啟的,一種資敵行為,因為互市後,他們數百萬頭牛羊馬就可以賣給你了,不然他們留著不能變成錢,也沒用,而他們生活必需品自己不能生產,比如布匹、鐵器、瓷器,這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可能維持,一場大雪就能讓他們部落團滅。

    這就是為什麼大明要取消互市了,其實結合現在的事很好理解的。

    至於說,瓦剌打大明,還需要什麼理由嗎?何況,這還是關閉互市後的瓦剌,如果持續互市,瓦剌只會更強大,瓦剌就是後來的打大清的準噶爾汗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習慣性思維容易犯常識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