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9580817084

    因為謫仙此句中就是想說“材”啊。

    在現代漢語中,“才”和“材”是差別比較小的,口頭上可以混用,但是在古代,這是分得很明的。當然,“才”可以通“材”,但是“材”不通“才”,而且這兩個字的主要意思就有一些微妙但至關重要的問題。 “才”, 小篆的它被刻畫為草木初萌的樣子,是指事字,義指才華、能力。 “材”,是形聲字,本義木材(古今仍保留這個用法),也有天賦、資質之義。

    那麼,這裡為什麼說謫仙想說的是“材”呢? 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字面意思,正是“上天給了我這樣的才能,自然有其用意(或作:對我自然是有用的)”,顯而易見的是,謫仙想說的“材”,就是指人的天資——“材”——了。2014年1月26日補充:中華書局本《李太白全集》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財”、一作“天生吾徒有俊材”、一作“天生我才必有開”,仍可得此意。 在古代中國,“材”和“才”,即一個人的天資和這個人“最終”的水平,這兩個概念是區分得很嚴格的,現代似乎就淡些了。 例如,荊公傷仲永,便是傷他有“材”無“才”;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是看這個學生有哪方面的天賦,再朝著那個方向理這渾金璞玉;《馬說》之“不能盡其材”,儘管此“材”作“才能”講,但仍能夠勉強看出一點它作“天生的才能”這個意思的痕跡。相較起來,誇讚曹植文賦詩歌好的“八斗才”和使武侯臨危受命的“君才十倍曹丕”(及後面那句大家都很熟的)所指的“才”,就很容易看出差別來了。(此外,恕這裡才疏學淺,若不介意的話,我們避開五色筆的故事,請問可以嗎?) 而現在常作為話題的歷史人物,有的有材有的無材——或說,資質平庸——,然而絕大多數都有才,並以之流傳後世,得到“永生”(《聖經》語),這一狀況也可以很好地為區分這兩個字提供幫助。

    順帶一說,從例子們也可以看出的是,“材”可以有兩種解釋:“天生的資質”和“天賜的資質”。題主君問的是謫仙的詩;僅在謫仙的詩中,個人偏向後者。“天生我材”——“我能負這天命,我當負這天命的呀!”——謫仙在借酒澆心中塊磊啊,有著“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的豪情、殷勤及有資本的自命不凡的謫仙懷才卻不能報國的怒氣怨氣都化成了這句詩撲面而來的狂狷和飄逸,入世之念暫時變成出世之情,也就是秦以後的文人都有的“在儒(入世)與道(出世)之間盪來盪去”的狀況,但能蕩至如此,不愧太白之風啊——當然這也是為什麼他被說虛偽的原因。有些——大部分——古人啊,真的很喜歡——到了令今人莫名的程度——“天命”這個概念啊,最常見的就是民歌和明清的小說評書戲劇了吧,“只要有愛從東漢末年活到三國鼎立也沒有問題,雖然我只是馬”,這個設定未免也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新版本怎麼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