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安李光傑
-
2 # 不入流的大劉
實際上,地球上就存在著這樣一種讓大氣層“開窗”的物質。
氯氟烷烴。包括我們總使用的製冷劑/發泡劑/清洗劑等等。它們的使用,進入大氣對流層中,不容易分解,當這類物質進入到平流層之後,會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的照射,分解後會產生氟氯遊離基,而這些遊離基和臭氧就能發生化學反應,臭氧的濃度就大幅度減少,臭氧層遭到破壞,紫外線就可以趁虛而入。
從此,地球上的面板癌患者增多,極地的冰層融化,海平面升高。
所以,如果按照題主的要求,給大氣層掏個洞,只會帶來災難,並不會有氣溫的下降。曾經有人質疑臭氧層的空洞是自然形成的。但,隨著人類氟氯化物的限量生產之後,根據統計:
2000年至2013年,中北緯度地區50公里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我們的努力,終究是有效果的。
大氣是一個球面體,其中心體是地球,在形式減除地球餘下一球殼體,正好像給一個人(立體)穿上了一件衣服,可這件衣服是大氣,具有流動等特性,太陽照射地球一方面要加熱鬧地球上的表面物質,這些物質(多種)按科學規律進行吸放熱,白天吸收的熱量,到了太陽不再給該物質傳送熱量時,該物質就開始放出前時吸收貯存的熱量。當然熱量的傳輸方式是有輻射吸收,氣流傳輸,光傳輸等多種方式。太陽向地球輻射的同時也向地球穿的衣服傳輸相當的熱量,這件衣服的熱傳輸和貯存熱量的效能就和地球表面氣溫聯絡起來了。形成了照射時氣溫高,非照射時氣溫低的情況,以及地球按自轉等因素形成了氣侯季節等。現實中和人直觀聯絡的就是每天可以測出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以及不同地區的溫度差異。人們利用測出的這些數值來調節生產和生活各方面。同時由於地區間的溫度差在加熱氣體物質氣態物質吸放熱就會產生體積上的膨脹和收縮,形成了空氣對流一一風,熱量在大氣中進行異地對流的傳輸(屬於自然調節)。同時地面的空氣受熱後體積變大,比重變輕又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上浮和下沉對流來傳輸熱量。到了某個點內(區域內)垂直對流的上浮很強烈,形成中心上浮強烈,邊周下沉強烈的情況,這就是熱島現象。
生物的生存也在向大氣釋放熱量,每個人按科學的計算平均在200瓦特至300瓦特左右,累積其它生物的熱釋放也是相當大的數量的熱量在加熱大氣。
說了以上的太陽和地球間的熱量基本知識下面再說地球上熱量的另一個常見而又被忽視的來源,隨著現代生活對能源的要求,大量的石油、煤炭每天在燃來滿足人類的各種慾望。這些物質燃燒後放出大量的熱,除部分直接做功(勢能轉換並動能轉換)外,相當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浪費於大氣之中,這又是一個大氣熱量的來源,這也形成了城市熱島效應的因素之一。
物體的熱量吸收和釋放平衡,溫度就相對地穩定。這個判斷對地球同樣適用,這也是基本知識。
熱量的傳輸效率,隨物質的不同而不同,和物質的性質相關。大氣原來的貯存釋放是自然平衡的,那麼在那一段時間的氣溫就是相對的恆定的,隨大氣構成物質的變化大氣的溫度的平衡點就會改變,氣溫的基礎點變化使我們今天感受到了氣溫的上升,氣侯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人類的感受。表現在生態系統上就是變化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繼續增加,二氧化碳的熱傳輸效率和其它氣體(大氣原始成分)是不同的,這就相當於地球穿的那件衣服加厚了且在不斷地加厚。當然還有其他滷代烷氣體也具有相同的性質,等等所以被命名為溫室效應氣體。
地球穿上了現在各種因素製造的這件保溫衣服,且保溫效果越來越好,自然地球上的氣溫平衡點就上升了,氣侯改變了,人們感覺接受不了了。想起要給這件衣服開幾個窗戶,把多的熱量釋放回太空來達到原來記錄的舒適點,以及生態的某個感覺良好時期,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等等,這都是人自己的一種幻想。我個人認為:只要在相當時期內做到減緩氣侯變化速度,減弱生態系統的惡化速度就很不錯了,只有改變人類自己的慾望,減少對大氣無休止、不控制地增加的二氧化碳(含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人口的數量逐漸迴歸到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數量,氣溫、氣侯和生態系統才能得以慢慢恢復。所謂開視窗就是要減少熱量、二氧化碳(主要)的排放,再想辦法回收回來,以恢復大氣對熱量的吸收釋放平衡來實現。其道路會是很慢長的,困難也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