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嗯嗯33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釐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東漢以後,鐵製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銅寶劍為什麼不會生鏽?

    出土文物中,有一些已在地下足足埋藏了幾千年的青銅寶劍,劍身毫無鏽跡而且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見者無不嘖嘖稱奇。青銅,也就是銅錫合金。錫是一種抗鏽能力很強的金屬,因此,青銅的抗蝕防鏽本領自然要比鐵器大得多。不過更主要的還在於,古代青銅寶劍的表面都被作過特殊的處理。如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紋及黑色劍格,是經過硫化處理的;陝西臨潼發現的秦朝古劍,其表面處理則採用更為先進的鉻鹽氧化法。這些處理會在劍的表面生成薄薄一層極其緻密的金屬氧化膜,嚴密地覆蓋在劍的表面,使內部的金屬不暴露,因而也就不會被鏽蝕了。

    鑄造方法

    範造法鑄造

    朱利堯介紹道,範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乾後再經燒製,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範,同樣陰乾燒製成陶範,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範範腔裡成器,脫範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根據從古代青銅作坊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劍的外形分析,專家認為,中國古代青銅劍絕大部分是採用正規化鑄造方法制作的。

    青銅劍

    範鑄法工藝流程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銅劍的基本形狀。在制好的泥模上畫出銅劍紋飾的輪廓,凹陷部分直接從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則另外製好後貼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為翻範,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質泥土緊緊按貼在泥模表面,拍打後使泥模的外形和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為合範,將翻好的泥片劃成數塊,取下後燒成陶質,這樣的範堅硬不易變形,稱為陶範。將陶範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稱為外範。外範製成後,將翻範用的泥模均勻削去一薄層,製成器物的內表面,稱為內範,銅劍的銘文就刻在內範上。將內外範合成一體,內外範之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銅液留存的地方,兩者的間距就是青銅劍的厚度;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範。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範打碎,取出所鑄銅劍。一套陶範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劍,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劍;

    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劍,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寓言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從中我明白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