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復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原因所導致的以陰虛燥熱為基本病機,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典型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消渴病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併發症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證,近年來發病率更有增高的趨勢。中醫藥在改善症狀、防治併發症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在世界醫學史中,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且論述甚詳。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根據病機及症狀的不同,《內經》還有消癉、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內經》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內熱是其主要病機。《金匱要略》立專篇討論,·並最早提出治療方藥。《諸病源候論·消渴候》論述其併發症說:“其病變多發癰疽。”《外臺秘要,消中消暑腎消》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說:“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對消渴的臨床特點作了明確的論述。劉河間對其併發症作了進一步論述,《宣明論方·消渴總論》說:消渴一證“可變為雀目或內障”,《儒門事親·三消論》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癘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證治準繩·消癉》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三消的臨床分類作了規範,“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飢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明清及其之後,對消渴的治療原則及方藥,有了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
消渴病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復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原因所導致的以陰虛燥熱為基本病機,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典型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消渴病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併發症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證,近年來發病率更有增高的趨勢。中醫藥在改善症狀、防治併發症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在世界醫學史中,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且論述甚詳。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根據病機及症狀的不同,《內經》還有消癉、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內經》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內熱是其主要病機。《金匱要略》立專篇討論,·並最早提出治療方藥。《諸病源候論·消渴候》論述其併發症說:“其病變多發癰疽。”《外臺秘要,消中消暑腎消》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說:“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對消渴的臨床特點作了明確的論述。劉河間對其併發症作了進一步論述,《宣明論方·消渴總論》說:消渴一證“可變為雀目或內障”,《儒門事親·三消論》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癘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證治準繩·消癉》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三消的臨床分類作了規範,“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飢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明清及其之後,對消渴的治療原則及方藥,有了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