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孤獨鼻涕泡

    我投孔老夫子一票,誰贊成?誰反對?嘿嘿,先說一下,請先忘掉歷史書上矮胖老爺爺的形象,這不是真正的孔子。歷史上,孔子也是高大威猛的山東大漢,也是會舞刀弄槍滴,換句話說,也是文武雙全的那種人。不過呢,似有心還是無意,他的文名是遠遠勝於武名的,按現在班主任常對家長的官方回答來說,那就是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可惜了,嚴重偏科!但是,說再多,也不妨礙他本人的優秀,而且他自己內心也有顆躁動不安的心,急切渴望建立一番功業,於是便有了我們所熟識的周遊列國的事蹟。可惜的是,他沒有遇見明君,或者說他的學說沒有被他人接受,總之,在這個故事裡,沒有三顧茅廬,乃至三分天下的美談。不過,福禍所依,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我們後世所孰知的孔老夫子,也得以讓歷史書上存留一位慈祥的白鬍子的老夫子!正所謂,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 2 # 無限輪迴

    1.鄧禹: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13歲就飽讀詩書,曾與劉秀在長安見過一面。當時王莽篡位,海內饑荒,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鄧禹聲名遠播,很多人來舉薦,但鄧禹都不為所動。劉秀本來投奔更始帝劉玄,但後來遭嫉,流放河北。鄧禹觀天下形勢,覺得平定天下非劉秀不可。於是單身匹馬,北渡黃河,見到劉秀,陳明厲害,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協助劉秀定河北、平關中、克巴蜀,建立東漢,光武帝劉秀比之為蕭何。

    2.王猛:南北朝十六國第一名相,文武全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內政外交,算無遺策,前秦皇帝苻堅的得力助手。王猛早年隱居華山不出,遍觀天下英雄。有一次東晉大將軍桓溫北伐,見到王猛。王猛看出桓溫北伐不過是為了個人威信,覺得東晉朝廷沒啥希望了。後來見到苻堅,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王猛協助苻堅登基,平定四方蠻夷。最後鞠躬盡瘁,50歲而終。臨終前就勸苻堅不要討伐東晉,時機未到。但苻堅立名心切,遭到慘敗。

    還有一些沾邊的,比如毛遂自薦、張松獻圖等,但都算不上跟三顧茅廬同等分量的。其實,這二位高明之處,就在於發現了獨角獸原始股。如果等人家都做了皇帝,自然追捧的人就多了,自薦的人也多了,但那些都不值一提了。

  • 3 # 凌崖的江湖

    劉皇叔三顧茅廬求臥龍,這種情況其實是佔少數的,通常是有才德的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一種狀態,不然又怎麼會傳為“美談”呢?而“賢士四野求明君”這種情況,反而應該是更加普遍的一種現象。豈不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乎?

    因為在上位的人權勢在身,通常容易犯妄自尊大的毛病,覺得自己就是很了不起,賢士嘛,可有可無,又不如我厲害。即便真到了自己確實需要的時候,往往也很難放下身段去求取。

    事實上,不要說不肯放下身段去求,就算是賢才主動上門來了,可能還覺得很煩,不要呢。比如:

    1、孔夫子

    不是“賢人”那麼簡單了,是“聖人”!可是呢?為了弘揚大道,周遊列國十四年,期間走過好多地方,已經不只“四野”那麼簡單了,可最後呢?卻終究落得個“累累若喪家之犬”的下場,哪裡有“明君”?

    2、吳起

    精通“儒、法、兵”三學,後世尊奉為“戰神”,生前卻因各種原因不得不多個國家到處跑,歷仕魯、魏、楚三國,這三國之間的跨度不可謂不大。特別在魯期間,為了能求得一個將位、求得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不得不把自己齊國的妻子休掉,只因為當時齊魯兩國乃是敵國。

    3、賈誼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少負才名,治國建策之才頗高,只因不為朝中大臣所容,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從此一生鬱郁不得志。等到後來漢文帝終於想起來還有個很有才華的賈生的時候,召他前來卻也只是問問鬼神之事,而於其所長,則一概不用。賈生雖想為國盡力,卻哪裡有門路呢?

    4、李商隱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他妻子王氏的家族是“李黨”成員,而其恩師令狐楚的家族則是“牛黨”成員,時逢“牛李黨爭”白熱化階段,夾在中間的李商隱日子實在痛苦的很,很快還被恩師一派認為是忘恩負義之徒,接著就被趕出了朝廷,從此輾轉一生卻都只能遠離權力的中心。這時能“求賢”的明君又在哪裡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手機怎樣改密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