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出自唐代李商隱的《滯雨》,原文是: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這首《滯雨》是一首羈旅詩,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於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於傾聽的。“獨在異鄉為異客”,孤單寂寞的處境本就容易滋生鄉愁,更何況還是在秋雨綿綿的深夜?歸思難收,歸期無定,歸夢不宜,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滯雨”的緣故嗎? 首句“滯雨長安夜”交代時間地點和緣由,意思是說,下雨了,今夜只好滯留在長安。但詩人為什麼不說“夜雨滯長安”呢?因為將“滯”字提前,不僅更能體現雨下得久,還能突出夜的漫長,好像是厚實、纏綿的雨連時間的腳步也阻礙了,遲遲不能到黎明。歸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無休止的連夜雨,給人一種無法排遣的無奈、凝重之感。也為後面的“客愁”、“歸夢”蓄勢。“殘燈獨客愁”描寫場景:一盞燈油將盡的孤燈之下,坐著一個滿臉愁容的獨客。“殘燈”,不僅不能給人以光明、溫暖的感覺,與外面無盡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讓人覺得淒涼、憂傷。燈已殘,說明獨坐已久;獨坐久,說明客難眠;客難眠,說明鄉愁深。“殘燈獨客”與前面的“滯雨夜”共同營造出一種朦朧迷離、孤寂悽清的氛圍,在這樣的意境下,遊子很自然會想到自己的故鄉。“故鄉雲水地”是虛寫,是故鄉在雲水相接的蒼茫遼闊之地嗎?是故鄉有云重水復遙遠的阻隔嗎?還是故鄉根本就不存在於現實,而只在自己如行雲流水般飄渺的鄉思中嗎?這一句體現了詩人特有的朦朧性,怎麼理解似乎都可以,怎麼理解都給人一種真實而親切的感受。“歸夢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語似直切,實則含蓄。雨夜客居,殘燈獨坐,正是思鄉夢迴的“好”時候,為什麼“不宜秋”呢?因為在詩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風秋雨秋雲秋水……無一不令詩人愁腸百結,在滿目愁景的季節,在滿懷愁緒的夢中,即使回到故鄉,還不是一樣愁苦?算了吧,不做歸鄉夢也罷!其實,這樣的夢,在任何季節做都是“不宜”的。詩人在此說“不宜”,其實是“最宜”,有正話反說、不言神傷之妙。
這首詩出自唐代李商隱的《滯雨》,原文是: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這首《滯雨》是一首羈旅詩,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於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於傾聽的。“獨在異鄉為異客”,孤單寂寞的處境本就容易滋生鄉愁,更何況還是在秋雨綿綿的深夜?歸思難收,歸期無定,歸夢不宜,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滯雨”的緣故嗎? 首句“滯雨長安夜”交代時間地點和緣由,意思是說,下雨了,今夜只好滯留在長安。但詩人為什麼不說“夜雨滯長安”呢?因為將“滯”字提前,不僅更能體現雨下得久,還能突出夜的漫長,好像是厚實、纏綿的雨連時間的腳步也阻礙了,遲遲不能到黎明。歸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無休止的連夜雨,給人一種無法排遣的無奈、凝重之感。也為後面的“客愁”、“歸夢”蓄勢。“殘燈獨客愁”描寫場景:一盞燈油將盡的孤燈之下,坐著一個滿臉愁容的獨客。“殘燈”,不僅不能給人以光明、溫暖的感覺,與外面無盡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讓人覺得淒涼、憂傷。燈已殘,說明獨坐已久;獨坐久,說明客難眠;客難眠,說明鄉愁深。“殘燈獨客”與前面的“滯雨夜”共同營造出一種朦朧迷離、孤寂悽清的氛圍,在這樣的意境下,遊子很自然會想到自己的故鄉。“故鄉雲水地”是虛寫,是故鄉在雲水相接的蒼茫遼闊之地嗎?是故鄉有云重水復遙遠的阻隔嗎?還是故鄉根本就不存在於現實,而只在自己如行雲流水般飄渺的鄉思中嗎?這一句體現了詩人特有的朦朧性,怎麼理解似乎都可以,怎麼理解都給人一種真實而親切的感受。“歸夢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語似直切,實則含蓄。雨夜客居,殘燈獨坐,正是思鄉夢迴的“好”時候,為什麼“不宜秋”呢?因為在詩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風秋雨秋雲秋水……無一不令詩人愁腸百結,在滿目愁景的季節,在滿懷愁緒的夢中,即使回到故鄉,還不是一樣愁苦?算了吧,不做歸鄉夢也罷!其實,這樣的夢,在任何季節做都是“不宜”的。詩人在此說“不宜”,其實是“最宜”,有正話反說、不言神傷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