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s劍豪
-
2 # 陳三千
聽眾的共鳴來講,國內樂壇近年確實是水平下降的厲害,水平總體下降,導致聽眾欣賞水平跟著下降。
更多的是一些口水歌和無休無止瞎的改編。創新能力不足,更多的曲目用來談情說愛。創作型別也狹窄了。被娛樂圈介入搞得烏煙瘴氣,什麼流量小生也敢叫自己歌手。
歌手的技巧方面,更多多為口水歌當道,技巧要求不多。像目前比較火的薛之謙的歌技巧性要求的實在不高。
-
3 # 凌姐談醫
我應該就算是一名最普通的聽眾了,不能從專業都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就說說我的一點點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舉個例子,我前幾天聽歌,偶爾聽到了劉若英的後來,這首歌我曾經在KTV點唱過,但是當時就是覺得旋律不錯而已,但是那天,一個人,安安靜靜的聽,我聽了十幾遍迴圈,突然就有點傷感了,就理解那句,少年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所以,可能你沒有在現在的歌聲中找到共鳴是因為沒有觸動你那個點,那個輕易不願去觸動的點。
現在的歌手,都是走偶像包裝路線,不管歌詞怎麼樣,音色怎麼樣,首先造型要酷,顏值要高,出專輯也不是為了做音樂,就是為了賺錢。怎麼賺錢怎麼來,我是一個寧願聽老歌的八零後,聽著現在小鮮肉的歌真的不覺得走心。像是應付一場考試,考完就拿到畢業證的感覺。何況現在是綜藝盛行的年代,唱歌只是為了提高曝光率,提高知名度,然後走穴,上綜藝賺錢。
-
4 # 熊愛娛
下面我就從觀眾情感共鳴方面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很多歌手為了迎合市場,不斷作出讓步。不去深挖歌曲創作,而是將很多心思用在了怎樣讓觀眾接受,怎樣可以讓觀眾記住等方面。這樣創作出來的流水歌,只能紅一時,很快就會被人們忘記!現在很多音樂綜藝中,都會出現歌手為了讓觀眾認可,將不本該出現高音的歌曲中硬生生的加入高音;為了所謂的創新,將歌曲改的面目全非,這樣的作品觀眾怎能產生共鳴?
我認為只有用心做音樂的創作人,最終才會被市場記住。比如音樂詩人李健,一直堅持自己的音樂創作,是一位有態度的音樂人。他的音樂作品,無論在歌曲旋律和歌詞方面都可以引起我的情感共鳴!
最近不斷挑戰自我的汪峰老師,在《歌手》舞臺演唱的《兒時》、《Mr.Man》,在我看來也都是創作人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音樂的理解創作出的作品,也都引起了我的共鳴!
回覆列表
唱歌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沒有共鳴也不全怪歌手,歌曲本身就是一個情感故事,歌手是更好的詮釋給大眾的人。一個好的作品,遇上一個好歌手,必定是有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