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66922835137

    我給你寄這首詩不是沒有用意的,希望你不要辜負了大好時光,免得將來自己感到慚愧。

    作者: 于謙(1398—1457),浙江錢塘(杭州)人,字廷益。永樂進士。任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明景帝,反對南遷。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加少保。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明英宗。他以和議難恃,努力整頓京營軍制,創立團營,加強訓練。景泰八年(1457),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回帝位,誣以“謀逆罪”殺之。籍沒時家無餘資。都督同知陳逵收埋遺體。後由婿朱驥葬於杭州。萬曆間諡忠肅,有《於忠肅集》

    出處:《示冕》

    原文:阿冕今年已十三,耳邊垂髮綠鬟鬟。

    好親燈火研經史,勤向庭闈奉旨甘。

    銜命年年巡塞北,思親夜夜想江南。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譯文:我的阿冕今年十三歲了,耳邊也應垂下了烏黑的頭髮。 我知道你每天發奮讀書,研習經史,而且還孝敬長輩。 雖然我奉命,年年在外工作,但是卻天天思念著你們。 寫這首詩寄給你,不是沒有意義,希望你不要虛度青春,將來自取慚愧。

    簡析: 于謙在擔任山西巡撫時,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說幾天後就是他的長子于冕的13歲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謙看了這封信後才想起來,上次家中來信已經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務繁忙,竟把這件事忘記了。當時于冕不在他身邊,而隨祖父祖母在錢塘老家居住。為了慶賀兒子的生日,于謙便給於冕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有自注:“時予雙親在堂,留冕代養於杭”,由於很久沒有與兒子于冕見面,不知道兒子現在是個什麼狀況,所以作者在詩的首聯和頷聯中想象了兒子現在的情形。于謙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詩的開頭並沒有上來就說兒子要怎麼做,給他壓力,而是想象,這種想象是不會構成壓力的,只是一種暗示。而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在頸聯寫自己未能經常回家,與家人團圓的原因,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也顯露出作者對家人的愧疚。這一聯也更加沖淡了對兒子的說教意味。尾聯是勉勵和告誡于冕努力上進,不要辜負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也寄託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與頷聯呼應。 這首詩寫得淺顯易懂,親切感人。在詩中作者自始自終都沒有要求兒子去做什麼,但是卻達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說這是一首非常不錯的“示兒詩”,當為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天尺養護要點,量天尺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