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喪當葬主氣絕前,要為其剃頭(梳頭)、洗腳、淨身、穿老衣。
二、當葬主氣絕後,由族內德高望重者料理喪事,領帶家人孝子們在紙盆。
三、燒“倒頭紙”,獻“倒頭飯”,烙“打狗餅”,將其抬放於正廳中間的木板上,設好靈堂,點燃明屍燈(俗稱長壽燈,要求晝夜不息)並在臉上蒙上“壽簾紙”,將烙好的打狗餅放於其袖內。
四、備孝布、制孝衣,一面派人請陰陽。
風水先生來後,根據死者的年齡、屬相與斷氣時辰,根據當年的流年,以定葬期、看墳地、出門牌,並書寫七齋表。之後並及時派人向親朋友好報喪(通知入殮和送葬時間)。但對到老外家(男的舅家,女的孃家)的報喪務必由死者的長子去請,那怕長子是個孩子,也得由位長輩領著甚至你抱著去請。
入殮入殮分大殮和小殮。入殮時間一般在人死後1-3天舉行,具體入殮的時間得由至親是否到場而定(等待外出至親,特別是兒女中的某幾位),有時也考慮其他因素,如氣候太熱,屍體不好久放、棺木沒有做好、壽衣沒有齊備或事主的經濟情況與家族傳統而定。入殮時一般先請專業人士整理遺體,請兒女與至親共同作入殮儀式,並顧用吹鼓手(3-5位樂人)吹奏哀樂。
入殮時,先要“穩靈”,即安放棺材、搭靈席、靈桌、掛棺帳。再求得舅家或孃家來人的認可,(一般他們都要“挑點毛病,談嫌點不是”,以示“負責”),再在靈柩前的殮表(名旌條子)、安放“金童玉女”等。入殮時要求男女孝子基本到齊。入殮前要給棺材內鋪一層碎土,土上放些柏朵,四角放置六曲,絲麻銅錢等物。先用麻紙將屍體一層層掩蓋嚴密,再倒入草木灰,以紙捲成灰包,將屍體鑲實鑲緊,再用白酒或酒精擦洗死者面部,然後合好枋蓋。
守靈與開弔老喪在家設靈堂三至七天(大多數是三天),此間,可請樂人、禮賓先生、僧人唸經作道場。女婿和外甥要給掛名旌,上書死者生前品行功德等;葬主出事後,五服以內的孝男孝女,要輪番日夜守靈,直至送葬。開弔一般是先兒女與至親,之後才接受客人弔唁,併發給孝布或孝帽(不給孝布孝帽的,即表示在而後的喪儀裡,不必再來);客人所送喪禮喪儀,因喪主的身份和文化交往圈而異,一般有物質的,有文字吊聯輓聯的,也有搭禮送錢的。送葬送葬臨期前,至孝男要穿著孝服,提著招呼禮物(葷招待拿肉,再配成四樣禮物;素招待則拿豆腐等)再次去請孃舅(葬主是男的,專請舅家,女的則請孃家)。賓客範圍則由事主家決定,五服以內的女客家,則由該客戶的直接親屬通知,或捎話帶請。按經濟能力,請禮賓先生,定樂人。
送葬前一天晚上,主要親朋好友必至。家堂設祭、請靈(請已故同輩,男請男,女請女)、穩柱、獻飯、奏戲、升靈(給棺材下放數枚硬幣)行四拜禮,抱鼓揮旗,行令、鳴炮、三獻、省食、和糕焚化。
時至天明,女孝子掃墓(三輩五人),早飯以後起靈、送葬(送葬時辰川原不同河川在日出前,原上在早飯後),開始為家祭,之後,再在村中擺起香案,舉行露天祭奠(鄉俗稱作“路祭”)。“路祭”除以上形式外,重在表彰死者生前或在病榻前侍奉的孝男孝女(包括兒媳婦),為其披紅搭彩,親戚有朋為死者“點戲”,送往墓地時,女孝子先哭往墓地、男孝子扯牽(長布栓在靈柩上用手拉著前行)。抬靈講究八抬或十六抬(八個人抬、十六人抬)。靈前有抬亭子的,打引魂幡的,拿花圈的,靈後邊鼓樂隨行。
開路鞭炮齊鳴,送至墳前,再舉行墳祭,墳祭結束後下葬。焚燒紙錢紙物、攣墓、起冢、孝子謝。回程後招待賓客。傍晚還要連續三天的“打怕”等等。以後,按照原先陰陽先生書寫的“七齋表”(每七天為“一七”共七個七),還要舉行“七祭”。所謂“七祭”,就是“逢七燒紙祭奠”。
再後,到百日舉行“百日祭奠”,過週年要舉行“週年祭奠”,直到“三年祭奠”以後才算完滿結束。
一、臨喪當葬主氣絕前,要為其剃頭(梳頭)、洗腳、淨身、穿老衣。
二、當葬主氣絕後,由族內德高望重者料理喪事,領帶家人孝子們在紙盆。
三、燒“倒頭紙”,獻“倒頭飯”,烙“打狗餅”,將其抬放於正廳中間的木板上,設好靈堂,點燃明屍燈(俗稱長壽燈,要求晝夜不息)並在臉上蒙上“壽簾紙”,將烙好的打狗餅放於其袖內。
四、備孝布、制孝衣,一面派人請陰陽。
風水先生來後,根據死者的年齡、屬相與斷氣時辰,根據當年的流年,以定葬期、看墳地、出門牌,並書寫七齋表。之後並及時派人向親朋友好報喪(通知入殮和送葬時間)。但對到老外家(男的舅家,女的孃家)的報喪務必由死者的長子去請,那怕長子是個孩子,也得由位長輩領著甚至你抱著去請。
入殮入殮分大殮和小殮。入殮時間一般在人死後1-3天舉行,具體入殮的時間得由至親是否到場而定(等待外出至親,特別是兒女中的某幾位),有時也考慮其他因素,如氣候太熱,屍體不好久放、棺木沒有做好、壽衣沒有齊備或事主的經濟情況與家族傳統而定。入殮時一般先請專業人士整理遺體,請兒女與至親共同作入殮儀式,並顧用吹鼓手(3-5位樂人)吹奏哀樂。
入殮時,先要“穩靈”,即安放棺材、搭靈席、靈桌、掛棺帳。再求得舅家或孃家來人的認可,(一般他們都要“挑點毛病,談嫌點不是”,以示“負責”),再在靈柩前的殮表(名旌條子)、安放“金童玉女”等。入殮時要求男女孝子基本到齊。入殮前要給棺材內鋪一層碎土,土上放些柏朵,四角放置六曲,絲麻銅錢等物。先用麻紙將屍體一層層掩蓋嚴密,再倒入草木灰,以紙捲成灰包,將屍體鑲實鑲緊,再用白酒或酒精擦洗死者面部,然後合好枋蓋。
守靈與開弔老喪在家設靈堂三至七天(大多數是三天),此間,可請樂人、禮賓先生、僧人唸經作道場。女婿和外甥要給掛名旌,上書死者生前品行功德等;葬主出事後,五服以內的孝男孝女,要輪番日夜守靈,直至送葬。開弔一般是先兒女與至親,之後才接受客人弔唁,併發給孝布或孝帽(不給孝布孝帽的,即表示在而後的喪儀裡,不必再來);客人所送喪禮喪儀,因喪主的身份和文化交往圈而異,一般有物質的,有文字吊聯輓聯的,也有搭禮送錢的。送葬送葬臨期前,至孝男要穿著孝服,提著招呼禮物(葷招待拿肉,再配成四樣禮物;素招待則拿豆腐等)再次去請孃舅(葬主是男的,專請舅家,女的則請孃家)。賓客範圍則由事主家決定,五服以內的女客家,則由該客戶的直接親屬通知,或捎話帶請。按經濟能力,請禮賓先生,定樂人。
送葬前一天晚上,主要親朋好友必至。家堂設祭、請靈(請已故同輩,男請男,女請女)、穩柱、獻飯、奏戲、升靈(給棺材下放數枚硬幣)行四拜禮,抱鼓揮旗,行令、鳴炮、三獻、省食、和糕焚化。
時至天明,女孝子掃墓(三輩五人),早飯以後起靈、送葬(送葬時辰川原不同河川在日出前,原上在早飯後),開始為家祭,之後,再在村中擺起香案,舉行露天祭奠(鄉俗稱作“路祭”)。“路祭”除以上形式外,重在表彰死者生前或在病榻前侍奉的孝男孝女(包括兒媳婦),為其披紅搭彩,親戚有朋為死者“點戲”,送往墓地時,女孝子先哭往墓地、男孝子扯牽(長布栓在靈柩上用手拉著前行)。抬靈講究八抬或十六抬(八個人抬、十六人抬)。靈前有抬亭子的,打引魂幡的,拿花圈的,靈後邊鼓樂隨行。
開路鞭炮齊鳴,送至墳前,再舉行墳祭,墳祭結束後下葬。焚燒紙錢紙物、攣墓、起冢、孝子謝。回程後招待賓客。傍晚還要連續三天的“打怕”等等。以後,按照原先陰陽先生書寫的“七齋表”(每七天為“一七”共七個七),還要舉行“七祭”。所謂“七祭”,就是“逢七燒紙祭奠”。
再後,到百日舉行“百日祭奠”,過週年要舉行“週年祭奠”,直到“三年祭奠”以後才算完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