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44295222555

    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頷聯用了比喻與兩兩對照的寫法。

    1、比喻,寫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塞,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顯得形象而生動。

    2、兩兩對照的寫法,“徵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原詩:

    《使至塞上》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釋義:

    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士,告訴我都護已經到燕然。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賞析:

    在唐代以前,“徵蓬”已經是古詩中的常用語,其淵源是曹植《吁嗟篇》《雜詩》(高臺多悲風)等詩篇所用的“轉蓬”一詞。後世受曹植詩作的影響,多將“徵蓬”用於描述客子孤遊的場景:“徵”宇明其遠行在外的生活狀態,“蓬”字取其飄忽不定、未有歸宿的喻義。

    如聲照鄰《西使兼送孟學士南遊》詩云:“相看萬餘里,共倚一徵蓬”(釋義:所去的地方都有萬里之遙,此次分別每人都像飛蓬一樣行蹤不定)。實際上,“徵蓬”這一意象出現在邊塞的地理環境中,還喻示著隨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狀態。

    王維《使至塞上》一詩說到“徵蓬”,不是在渲染客子孤遊之意:由於寫作情境類似,是在化用王褒的詩意。據此,我們不妨將“徵蓬出漢塞”一句理解為:由於戰爭取得了勝利,詩人乘坐的車馬無所顧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樣,離開塞上向前線自由自在地馳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雞燉蘑菇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