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宗連
-
2 # 心靈書法學堂
這個問題,在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的《書法有法》中,有詳細解釋。
孫曉雲認為,和古人執筆寫字喜“轉筆”,字的筆勢有“向背”這兩個原因有關。
元代陳經曾是這樣解釋“向背”
“向()如同兩人面向,如非,好,知,和…”
先向左轉筆,後向右轉筆
“背)(相反背向,如北,兆,肥,根…”和向相反,是先向右轉筆,後向左轉筆。
筆法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左右來回轉筆,“向背”就是左右一個來回一個還原。目的是把筆還原到開始位置。
孫曉雲說“古人右手執筆,是習慣於先左轉後右轉,如若先右後左,則毛筆將會遮住視線,不能觀察毛筆右邊的筆畫…”
古人執筆先左轉,再右轉,結束一個字時,明顯是右轉收筆,下一字的起頭又將左轉。
可設想一下:當右轉收筆,接著左轉起筆時,是往右上順手還是往下順手?
我來解釋一下,你想像成寫每個字都是相向用筆書寫的“()”。從上往下寫,上面的字最後一筆勢是“)”,接著下一個字是不是第一筆是“(”這樣寫順手?
這樣從上往下寫的時候,上字結尾)接下字開始(容易書寫。
按這樣的習慣和道理,將一行字往下寫完,要換第二行第一字肯定是“(”
是在第一行右手上方順手,還是左上方順手?答案依然是後者。
至於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從上而下寫主要是紙張發明前,古人用竹簡木牘卷軸,限制成只能從上而下寫,漸成習慣。
-
3 # 中州耕牛堂主
第一,古人豎著從右向左寫字,這是中國傳統的“右上文化”。右為上,自古以來如此。
右上文化是中國先民們在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直沿襲至今。右上文化的發展和形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做為後人,我們應該繼續傳承。
現在的書法家創作書法作品時,絕大多數是沿用豎著自右向左書寫的習慣。這就是繼承中國傳統的“右上文化”。
第二,古今的書寫順序為何相反?
我認為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的。古人說: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語出《易.損》)這句話的意思是變通趨時,當著時機,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方便漢字書寫,提高漢字書寫效率,國家文字機構對部分漢字進行了改革,把漢字的繁體字改革為簡體字,簡化後的漢字,給人們的書寫帶來了便捷,至今仍在應用。另外,為了方便文字閱讀和書寫,把先前的“豎著從右向左書寫”,規定為“橫著向右書寫”。
還有一個原因,把豎著從右向左書寫改為橫著向右書寫,可能是遵循國際慣例。關於這一點,只是我個人的判斷,沒見到史料上有此記載。
回覆列表
這個可能是中國古代人約定俗成的,沒有聽說是那個人定的規距。從古到今,拿東西先用右手,抓筷子吃飯也多數人用右手。發明刻文記事的時候也用右手。可能覺得豎寫文字從右至左比較順手。當然古時沒有筆,最遠古用尖銳石頭在木片上刻象形字以記事,後來在甲骨,以及後來的鐘鼎文都是如此。古人奉行右為上,幾千年了都是如此。近代印刷體從左到右是從外國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