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圖美兔兔
-
2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爸爸媽媽對影片的興趣並不大,多半是陪同孩子來參與活動的,但是每一個小朋友都看得津津有味,直直地坐在座位上,椅背儼然形同虛設,孩子們時不時還發出陣陣笑聲。在影片結尾的時候,伴隨著感人的畫面和動人的片尾曲,一些小女孩不禁潸然淚下,啜泣成聲。
平時我們經常會說:“小孩子不懂事。”
實際上,我們又真的懂孩子的世界麼?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玩具、動畫片、零食等等幼稚的事物,其實,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是人性品質本初與人類靈感乍現的微光,只不過在有限的語言系統和表達能力之下無法準確地闡述出來。
中國自古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從三歲孩子身上的一言一行,就能折射出孩子長大之後意識形態與個性品格的雛形;而從七歲的孩子的身上,能看到他成人之後的作為與成就。也許這句話難免以偏概全,缺乏科學依據,但足可見古人對於小孩人格品質發展的重視與思考。
《咕嚕咕嚕美人魚》片尾,咕嚕和魚丸的離別讓很多小孩子看得傷心不已,而大人可能覺得這個橋段幼稚乏味,不屑一顧,但並非因為這是一部針對低幼兒童的影片而造成的,究其根本,是我們這些自詡“長大成人”的大人忘記了初始那些美好的情感與思緒。
孩子們在片尾看到了珍貴的友誼,想到了與小夥伴共度的快樂時光,而我們對於友誼,還省下什麼呢?在朋友圈看別人裝X或者裝X給別人看?發個微博證明自己還健在且活得相當不錯?需要辦事借錢、有求於人的時候才會翻出某個所謂朋友的聯絡方式?還是在職場口蜜腹劍,為一己之利兩面三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距離“人之初,性本善”原來越來越遠,更可怕的是,我們對此毫不在乎,嗤之以鼻,雙眼已因社會的世俗而變得越發渾濁模糊。看得見“萌”,卻看不見內在的可愛;看得見“逗比”,卻看不見背後的樂觀與犧牲;看得見正能量,卻看不見支撐正能量的人性光輝。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這句話中的“人”,何嘗指的不是孩子呢?
時常關注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有什麼目的和意願,架起與孩子內心之間溝通的橋樑,多問“你認為…”,少說“你應該…”,我們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成熟得多,如此不僅能夠促進彼此的情感,也能夠看到我們自己的缺失與問題。
也許,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是不懂,只是忘了怎樣去聆聽。
回覆列表
平時我們經常會說:“小孩子不懂事。” 實際上,我們又真的懂孩子的世界麼?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玩具、動畫片、零食等等幼稚的事物,其實,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是人性品質本初與人類靈感乍現的微光,只不過在有限的語言系統和表達能力之下無法準確地闡述出來。 中國自古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從三歲孩子身上的一言一行,就能折射出孩子長大之後意識形態與個性品格的雛形;而從七歲的孩子的身上,能看到他成人之後的作為與成就。也許這句話難免以偏概全,缺乏科學依據,但足可見古人對於小孩人格品質發展的重視與思考。 《咕嚕咕嚕美人魚》片尾,咕嚕和魚丸的離別讓很多小孩子看得傷心不已,而大人可能覺得這個橋段幼稚乏味,不屑一顧,但並非因為這是一部針對低幼兒童的影片而造成的,究其根本,是我們這些自詡“長大成人”的大人忘記了初始那些美好的情感與思緒。 孩子們在片尾看到了珍貴的友誼,想到了與小夥伴共度的快樂時光,而我們對於友誼,還省下什麼呢?在朋友圈看別人裝X或者裝X給別人看?發個微博證明自己還健在且活得相當不錯?需要辦事借錢、有求於人的時候才會翻出某個所謂朋友的聯絡方式?還是在職場口蜜腹劍,為一己之利兩面三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距離“人之初,性本善”原來越來越遠,更可怕的是,我們對此毫不在乎,嗤之以鼻,雙眼已因社會的世俗而變得越發渾濁模糊。看得見“萌”,卻看不見內在的可愛;看得見“逗比”,卻看不見背後的樂觀與犧牲;看得見正能量,卻看不見支撐正能量的人性光輝。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這句話中的“人”,何嘗指的不是孩子呢? 時常關注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有什麼目的和意願,架起與孩子內心之間溝通的橋樑,多問“你認為…”,少說“你應該…”,我們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成熟得多,如此不僅能夠促進彼此的情感,也能夠看到我們自己的缺失與問題。 也許,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是不懂,只是忘了怎樣去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