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該怎麼做?
22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在傳統中醫及西醫理論體系裡,從來沒有“酸性體質”這個說法。網路上所謂“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種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人有各種體液,pH值都有其正常的範圍。比如血液,不論動脈血還是靜脈血,都是弱鹼性,基本上最低pH值是在7.32左右,接近中性;唾液為7.0左右,胃液在1~3之間,尿液為6.0左右。它們是不可改變的,若說改變,只有尿液,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確實高,但那不是什麼體質,而是很嚴重的代謝疾病了。

    對於正常人而言,沒有“酸性體質”與“鹼性體質”的分別,不論中醫西醫都不存在這個概念。換句話說,正常人的體液酸鹼度是固定的,如果硬要去改變,酸過度會造成酸中毒,同樣鹼過度也會造成鹼中毒,有些情況會危及生命。

    而無論酸中毒或者鹼中毒,都代表身體器官出了嚴重的問題,特別是腎臟和肺臟的問題。

    說調節、改善,那就更可笑了。靠吃東西的話,怎麼吃,最終也要融化在胃液裡,過分了就中毒,不過分又不可能改,這不是開玩笑嘛。

    所以說,平時應該多學習一些醫學常識,別被這麼簡單的謠言給騙了。

  • 2 # 降酸聯盟

    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由飲食決定。摘錄,《酸鹼失衡及治療》(第535頁)【飲食影響酸鹼平衡狀態,至少一部分是透過內源性酸的變化來實現的。因此,與進食一頓素食比較,在進食一頓葷食後的個體實測到一個微小但可以測出的血漿[HCO3-]的減低。】HCO3-(碳酸氫根)鹼性離子,酸性食物產生的酸,消耗人體內的鹼,導致HCO3-下降。

    為什麼要多吃鹼性食物?

    摘錄,《酸鹼失衡及治療》(第177頁)【考慮到在幾百萬年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祖先習慣性進食淨鹼生成的食物,我們就不能忽略的是,自然選擇可能已經使人類適應了持續HCO3-(鹼性的碳酸氫根離子)的代謝機制。物種的基因(如人類)則按照祖先生活環境的狀態編碼。】人類是吃採集型的鹼性食譜進化而來的,DNA按照這樣的食譜編碼,所以要多吃鹼性食物。

    摘錄,《酸鹼失衡及治療》(第177頁)【從祖先的淨鹼生成食譜轉變到現代淨酸生成食譜使現代人類面臨雙重危險,一是對機體有益的鹼輸入的降低,另一個是對機體有害的酸輸入的增加——穿過中性帶由鹼向酸轉移。考慮到食物的酸鹼效應,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慢性食物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的負面影響,還需要關注食物引起的代謝性鹼中毒正面影響的消失。】飲食引起的低水平的代謝性酸中毒,就是我們說的“酸性體質”,飲食引起的低水平的代謝性鹼中毒,就是我們說的“鹼性體質”。

    摘錄,《酸鹼失衡及治療》(第178頁)【從進化的養育學角度,人類最佳的食譜是能提供更多的HCO3-(鹼性離子)生成前體。同樣從這一角度看,如果在人類出現之前的數百萬年進化中,原始人類習慣攝入這樣的食物,那麼自然選擇有足夠的機會去除由於這樣食譜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不會產生對攝入非鹼性生成食譜的適應性。我們可以把石器時代淨鹼生成食譜看成是進化的最佳食譜。由此,食物引起的慢性低水平的代謝性鹼中毒將構成自然,最佳的人類酸鹼平衡狀態。】飲食引起的低水平的代謝性酸中毒,就是華人說的酸性體質,飲食引起的低水平的代謝性鹼中毒,就是華人說的鹼性體質。

    飲食能改變人體的酸鹼性嗎?

    當然可以,像人類祖先那樣習慣性的多吃鹼性食物(20~100mmol/d)可以重新建立全身酸鹼平衡狀態。體內有低水平的剩餘鹼,就是理想的鹼性體質。

    參考文獻《酸鹼失衡及治療》

    《酸鹼失衡及治療》關於本書:本書是Nicolaos E.Madias教授和F.John Gennari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主編的第一版基礎上,又與Horacio J.Adroguc教授和John H.Galla教授合作,並在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26個國家作者的幫助下編寫的新書。本書回顧了近年來分子生物學,以及動物和人類的酸鹼平衡的研究成果,並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看法。本書涵蓋的知識廣泛,資料豐富,並收集了作者親歷的範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並被美國醫學院協會主席(Joedan J . Conhen, M . D.)譽為關於酸鹼平衡領域的一本新的百科全書。

    《酸鹼失衡及治療》本書可供各科臨床醫師、研究生、進修生參考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人晚上腹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