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
2 # 精衛填
文化可以是從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向上推而廣之的,唐朝的女人以胖為美,是李氏的家族觀念結合宮廷文化從上至下穿道至貴族城市乃至鄉野,形成了帝國審美觀念的一種共識。可以參照另一個反例印證,所謂“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原理是一樣一樣的。
我們當下的審美難道不是欣賞高挑苗條身材嗎?未來會否反轉,也不好說,流行趨勢來回演變也是有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唐朝女人以胖為美,方顯大唐盛世氣象。
第一,首先要更正,唐朝說的以“胖”為美,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無原則無底線的肥胖、臃腫,而是指的豐腴、圓潤、健康、自然之美。該翹的翹,該凹的凹,講求全身比例恰當、適宜。
第二,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唐朝會以胖為美呢?我想大部分都是因為“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的緣故。《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對楊貴妃的記載是“豐豔”。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的是“貴妃素有肉體”。又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至於具體有多胖,無從考證。但是從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面,就可以窺探一二。其中有一句叫“溫泉水滑洗凝脂”,就足以見到楊貴妃的體態豐腴。
事實上,整個唐朝三百年,只有盛唐、中唐才以胖為美,初唐和晚唐並不是。初唐和晚唐,都是以瘦、骨感為美。閻立本《步輦圖》中,有一處是九位美女抬著唐太宗李世民。這九位美女都是修長秀麗,纖纖細腰,骨感十足。唐初僧人法宣在《和趙王觀妓》詩中也說:“宮裡束細腰”。而到了晚唐,社會開始急劇動盪,經濟下滑,生活水平都在下降,飢一頓飽一頓的,甚至很多餓死的,因此大家的審美又重新以清瘦為美。到了五代,女人們又回到了初唐的胖瘦水平。五代畫家阮郜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閬苑女仙圖》中的女仙子們個個體態比較纖弱,瘦成一條麻桿。
到了盛唐、中唐時期,在《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再現的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的場面。從畫中就可以看出來,她體態豐盈,臉蛋圓潤飽滿,別有一番韻致在心頭。另外還有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周舫《簪花仕女圖》及1972年出土的唐代《弈棋仕女圖》,都可以看出來那時候的女子都是體態豐腴,她們神態安閒,或戲犬、或漫步、或賞花、或拈蝶,在庭院中閒散地消磨著時光。
那麼為什麼當時會出現以胖為美呢?第一,很簡單,盛唐富裕啊,國家昌盛,華人大氣!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用的好,心態好。杜甫有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吃香的喝辣的,能不胖嗎?
第二,盛唐時期,無內憂外患,國際國內環境良好,政治寬鬆。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人們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自信熱情。陳寅恪先生曾說:“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皆為胡種,而非漢族。 ”唐朝有著鮮卑族血統,因此思想上較為開明、自由。
第三,統治階級審美偏向轉移。因為唐朝統治階級有著鮮卑族血統,而鮮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自然喜歡肥美健碩的牛羊。由物及人,自然而然就喜歡豐腴健壯之美的女人。唐玄宗喜歡豐腴的楊玉環,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帶動示範引領作用,引得大家爭相效仿。
第四,受佛教影響。眾所周知,佛教在唐朝極為盛行。唐朝君主,皆多奉佛教。唐時儒學的硬化.給了佛教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因為經學停滯不前,因此許多知識份子離開儒學研究佛學,於是唐成為佛教鼎盛的時代。這裡有一個問題,佛教中關於菩薩、飛天、樂舞伎等女性的形容大都以豐腴為主,自然而然就影響了唐女人的模仿,內心中以佛的形象來打扮自己,塑造自己,同時按照佛教中女子那般展現自己的形體之美,盡顯自己肉體的豐腴和婀娜多姿的形態。
第五,展現大唐盛世氣象。唐代女子以豐腴體態為美,加上高聳的髮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可得到印證。圖中所畫的女子,雲鬢蓬鬆,上戴碩大的折枝花朵,並簪上步搖釵,衣著輕薄的花紗外衣,另佩輕紗彩繪的披帛,內衣半露,上有大撮暈纈團花,袒胸露臂。大唐女子如此打扮,充分體現了國富民強、自信大氣的“盛唐氣象”。
第六,傳宗接代質量高。可能還有一個原因,身體豐腴的女子,健康狀態比較好,營養豐富,生的子女自然更為健碩一些,傳宗接代能力強,古人喜歡多子多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