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病夫老彭
-
2 # 霜之哀傷73
把慈禧穿越回去,她可能也是武則天。把武則天放到慈禧的位置上,她未必比慈禧做得好。
同理,把楊廣放在乾隆的時候,他也未必亡國。
個人的能力對治國來說,當然很重要,但它重要不過時勢,清末的皇帝們倒黴就倒黴在他們碰到了世界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落後捱打是歷史的責任,不應該由他們去承擔。
-
3 # 青丘讀史
首先雍正皇帝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絕對在清朝是最勤奮的皇帝 ,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 沒日沒夜的處理朝政軍國大事,批閱奏摺 ,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無疑他對自己的王朝是充滿熱愛 。
為了萬里江山不惜一切 ,任勞任怨 ,無怨無悔, 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甚至是出言不遜 ,這都是出於他對兄弟的無情 ,及民間傳出來的一些謠言 ,導致他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壞 ,但不少網友在為他洗白 ,甚至在為他叫屈, 實際上後來乾隆揮霍的家底就是在雍正時期攢下來的 ,乾隆好大喜功 ,曾經六下江南 ,浪費的人力錢糧無數 ,雍正只做了13年的皇帝 ,能把大清打理的井井有條 ,國富民強 ,實屬不易 ,雍正的地位在清朝絕對能名列前茅 ,我認為排名應該是進前三的 !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清朝後期的皇帝都像雍正那麼有能力 ,勤勤懇懇 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 ,倒不至於像後來那麼的破敗蕭條, 但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為了自己的巍巍皇權 ,軍機處的設立 ,就是皇權達到頂峰的標誌,他絕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 ,這就必然導致他一貫奉行的政策閉關鎖國 ,不允許外華人通商,這 只會導致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最終免不了鴉片戰爭的重蹈覆轍 。
第二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使機器代替了手工 ,大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我們還在男耕女織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屬於一如既往的小農經濟體制 ,看不到自己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其前景堪憂 ,西方國家依然會來 ,到時如果再圖發展,已經為時已晚 。
第三 ,在雍正時期沒有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科技 ,那麼後來的皇帝也不會引進 ,這就形成了迴圈往復的一個惡性局面 ,實際上這是清朝皇帝的一個心理危機 ,想想這心理危機已經達到了一個嚴重的程度 ,大興文字獄 ,禁錮人民的思想 ,思想固化之後 ,還拿什麼來發展呢 ?
綜上所述 ,如果清朝不改變戰略方針 ,另闢蹊徑 ,依然盲目自大, 固步自封 ,看不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 ,即便能力再強 ,最後也逃不了被滅亡的命運 ,依舊被時代所淘汰 ,所謂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這是歷史的必然 !
-
4 # 沉默寡言就是金
清朝皇帝(除掉同治光緒宣統這幾個傀儡)都很勤政,但他們都把力氣用到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上面了,本來晚明時期中國江南已經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出現鬆動,只是滿清將專制統治發揮到極致,使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極具韌性,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遭到失敗,這些都跟清朝皇帝包括雍正皇帝的努力分不開。
-
5 # 天津自適居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硬要假如一下,那麼答案是清朝的統治力會越來越強,但是國家的綜合國力會越來越弱。
縱觀總政短短十幾年的為政舉措,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大大加強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整頓了腐敗的吏治,這對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力是至關重要的加強手段。
但是文字獄和八股制度的發展則進一步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導致天下知識分子無法接觸到新的進步思潮和科技文化,這對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
重農輕商的政策對國家經濟的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讓明末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徹底消失。讓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時代生產力無法向前發展。
海禁政策和取締西方傳教的施行無疑也讓中國失去了和西方先進國家溝通交流的機會,讓中國更加愚昧落後。
再加上一點,雍正作為皇帝裡的打工人,每天快20個小時的工作壓力之下,大大耗盡了他的健康,從而英年早逝。如果清朝皇帝個個都這樣的話,以當時的醫療水平恐怕沒幾代愛新覺羅家族就斷絕了,到時候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下場不會比溥儀更好吧。
-
6 # 老馮說史
雍正作為清朝中期的皇帝,他的能力在清朝皇帝當中屬於中上品,而且作為中國最勤政的皇帝,在當時的情況下,康熙是給“康乾盛世”奠定基礎,雍正讓盛世成真。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職業的皇帝,雍正在用人、治國方面有自己的一套,他深知封建統治者“以民為本”那一套,所以雍正在位期間,廢除了中國幾千年以來的人頭稅,緩和了社會矛盾,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是作為一個帝王僅僅是合格的職業君主是不夠的,清朝前期的帝王普遍有一個不可磨滅的缺點——自大。康熙年間清朝開放了四個通商口岸,雍正年間有所減少。對於對外貿易雍正帝是持反對態度的。而且雍正年間文字獄多,對於滿漢融合不利。歷史不能假設,問題當中如果真的後世皇帝都如雍正帝一般,並不見得是好事。
-
7 # 立楓
記得《康熙王朝》裡有段康熙訓誡群臣的畫面,“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邊,而是在朝廷,就是在這乾清宮!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們當中,咱們這兒爛一點,大清國就爛一片,你們要是全爛了,大清各地就會揭竿而起,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
其實在清朝前期清朝的衰敗已經顯露了,只是如同一個開始腐爛的蘋果,只是我們還未發現它已腐爛。在清朝前期時西方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生產力水平,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而曾經遙遙領先世界的中國因為停滯的社會發展開始慢慢衰退了。有記載在乾隆60大壽時英國曾派使者出使中國,希望建立外交來往和貿易往來。但是當時閉關鎖國的清廷已經沉溺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清朝衰落應該是必然的吧,只是清朝後期的那些君主加大衰弱的程度和速度。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所有愛華人士的種種學習西方的行動已經表明中國的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而這些並不是一個皇帝所能改變的,裡面存有中國幾千年來的觀念與傳統。
但是,回過頭看晚清歷史,似乎我們也過多地將中國與西方進行比較,過重地表現中國的落後。中國的發展與西方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所以無數愛國先驅向西方學習,終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中國歷史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在此期間,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歐洲卻爆發了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清朝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
當西方和世界出現鉅變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拒絕開放,反對變革,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特別是限制工商業、蔑視科學技術、閉關鎖國、加強集權、禁錮思想的做法,愈加嚴重地制約著社會的進步。亦有學者指出康乾盛世只不過是飢餓的盛世。
正是當中國處於這種“盛世”的一百多年裡,同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盛世”過後不到五十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隨之而來一幕幕喪權辱國的悲劇,使大清帝國的腐朽落後暴露無遺。
所以雍正的出現並不會阻擋歷史的發展,他只是遲滯了歷史的程序。雖然雍正看到的確是整個大清的江山社稷,但歷史的年輪不會因某個人而改變。制度不徹底的顛覆,及時再嘔心瀝血的維護舊的君主制,集權制,衰敗是不可逆轉的。
-
8 # 途夫1
50年平亂,50年發展,50年矛盾積累,50年衰落,50年滅亡,封建王朝的發展時間線大體是這樣。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都有它無法改革的弊端,清朝滅亡是歷史選擇的結果,和皇帝個人沒有直接的關係。
假使清乾隆後的皇帝都像雍正一樣,只會加速清朝的滅亡,雍正改革動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蛋糕,而地主階級是清朝統治的基礎,想要徹底讓清朝在歷史的選擇中浴火重生,那就必須讓地主階級退出國家利益分配體系。話又說回來,一旦地主階級退出了清朝的利益分配體系,那麼清朝就不是清朝了,可以參考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體制,就是沒有地主階級參與利益分紅的社會體制,或者說,現在的地主階級參與分紅的比例,只佔總體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社會發展紅利還是讓平民分紅了,這也正是我們的體制的優越性所在,也是我們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能夠長久穩固執行下去的保障。
用一句話來概括,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規律,是人民的選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無法與之抗爭,將清朝皇帝的作為當做能否影響清朝延續下去的關鍵因素其實是不太嚴謹的,清嘉慶後,就算是唐太宗、宋仁宗或滿人祖師爺康熙再世都無法扭轉清朝的頹勢,所謂的同治中興,只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
我本人水平有限,發此寥寥數語,不對之處,敬請廣大網友批評指正。
-
9 # 恐懼的代價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剛入關還是奴隸文明,不能代表更為先進的農耕文明的朝代,骨子裡的自卑會一直傳下去,所以清朝無論是所謂的康乾聖君,雍正勤君,都沒什麼用,這個朝代、這個民族只能帶給中國狹隘和懦弱,只能帶給中國貧窮和落後。
-
10 # 茶壺書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清朝能夠推翻明朝,統治中國,是滿人利用了明朝內部的混亂局面,以及明王朝長期積累的叢叢矛盾,各地高度分裂而又群龍無首,他們利用漢人的矛盾,分化漢人,用漢人來誅殺漢人,採取了各種高壓的暴力手段來維護滿人的政權。
清朝皇帝的目的,就是要維持自己的皇權,而要維持皇權,他依靠的是滿人的八旗子弟,他們才是統治階級,他們對漢人是不信任的,即使不得已使用了一部分漢人來做官,也是被奴化了的漢人。
所以清朝的皇帝為了皇權的穩固,他們是不會追求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的。他們需要的是漢人永遠像奴隸一樣伺候他們,他們才是主子。
他們需要奴化漢人,為了奴化漢人,他們需要採取愚民政策,閉關鎖國,並透過八股文的科舉考試,以及大興文字獄,來利用和禁錮人們的思想。他們只是想讓漢人們有口飯吃,不要造反,來永遠供養著他們滿人的八旗子弟。
但是,同時期,西方國家的科技卻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家的實力也是一日千里,他們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他們積極的探索這個世界,深刻的瞭解這個世界,並且深深的影響著這個世界。
而滿清的皇帝整天想的是如何維護滿人的統治,鞏固滿清政權,皇子們整天想的是如何奪取皇位。
清朝的統治體制是滿人統治漢人,奴化漢人,這種體制本身就會讓社會缺乏活力,而世界的潮流是越來越釋放人的活力,所以清朝的皇權體制是逆世界潮流的。
清朝的皇帝也不可能像日本的皇帝一樣來實現明治維新的改革,因為日本是一個民族,很容易上下齊心,一致對外的。
而清朝的皇帝面臨的不僅是國家間的矛盾,還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他們不僅恐懼洋人甚至更恐懼漢人來掌權。怕漢人掌權把他們推翻了,所以清朝末期,中國一盤散沙,民心散了,老百姓也不願意為滿清政府打仗出力,所以每戰必敗。
當孫中山喊出了: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的“三民主義”口號的時候,一下子就贏得了很多華人的支援。三民主義在當時就像三把利劍刺向清政府。
要讓華人凝聚起來才有力量,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民族問題,有了全民族認同,各民族平等,才能上下齊心。民族問題是清政府的軟肋。民族平等的問題不能解決,民權問題,民生問題也解決不好的。
歷史證明,三民主義雖然不能救中國,但是卻可以推翻大清帝國,不管清朝的每位皇帝是否都像雍正那麼有能力。因為時代變了。
正如孫中山說的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歷史翻篇了!皇帝已經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再有能力的皇帝也不行了。
-
11 # 小南史
就算清朝所有皇帝都如雍正帝一樣兢兢業業,清朝一樣會被重蹈覆轍。
清朝之所以滅亡,不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昏聵無能,也不是封建王朝的詬病,而是因為,時代變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變小了,清朝所面對的敵人不再是周邊的國家了,也不是內部政權顛覆,而是新時代科技的衝擊,來自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體系,以及先進的國家制度,是更高一級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對舊封建社會體制的一種入侵。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是因為某一個昏聵無能的最高統治者搞垮的,而是整個王朝已經從下自上全部壞掉了,一個人是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不管是興起還是覆滅,都是由一群人成就的。
為什麼說清朝就算各個皇帝如雍正,也不可能改變結局?
清朝能夠推翻明朝,統治中國,不是說清朝入關之前多麼厲害,而是利用了明朝內部的混亂局面,以及明王朝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利用漢人的矛盾,來進行分化漢人,又用漢人來統治漢人,採取了各種高壓的手段來維護統治的政權。
清朝皇帝要維持自己的皇權,所能依靠的是滿人,滿人才是統治階級,其他民族是被統治的,比如滿人不用從事勞動、剃髮易服等手段。
滿人對漢人是不信任的,但是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迫不得已使用了一部分漢人來做官,也是被分化了的漢人。雖然漢人為官,是可以提高漢人的說話地位,但面對涉及到核心利益,滿人的主導思想才能真正做主。
所以,自清入關以來,便採取愚民政策,閉關鎖國,並透過八股文的科舉考試,以及大興文字獄,來利用和禁錮人們的思想,以及對外界的探索,只是想讓漢人有口飯吃,不要造反就行了,好永遠供養著滿人。
但是,同時期,西方國家的科技卻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家的實力也是一日千里,他們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他們積極的探索這個世界,深刻的瞭解這個世界,並且深深的影響著這個世界。
1840年,當英華人敲開了清王朝的大門以後,人們似乎以為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落後於西方。
其實,清朝落後於世界並非1840年開始的,其實在1636年建國的時候就開始了,16世紀的歐洲已經開始文藝復興之路。
15世紀末期,世界殖民就已經開始了,清朝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反而經濟上閉關鎖國,禁止商業發展,從而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大門,本來是可以參與世界殖民的,但統治者卻拒絕加入世界潮流,最終反而成為被殖民者。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這個步入“康乾盛世”的時候,英國頒佈了《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率先跨入資本主義社會。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還在做著十全老人的美夢時,美國發布了《獨立宣言》,宣佈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所有公民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清朝,如果放在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也都是強大的王朝,甚至清朝前期也並不會落後太多,甚至可以說起點是一樣的,但是在之後的百餘年間,統治者一直恪守封建社會的信條,祖宗法度不能隨意修改,定下的基調不能變。
如果全世界一樣一成不變,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西方國家在改變,自己不變就等於在退步,落後就要捱打。
在一畝地裡起早貪黑死命倒騰,糧食產糧也就這麼多,不改變思想擴大土地在怎麼兢兢業業也是毫無辦法的,只不過是面對饑荒能多挺幾日而已,但遲早是度不過饑荒的。
所以,就算清朝所以皇帝如雍正一樣兢兢業業,清朝也是無法改變結局,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夠多捱些時日,不推翻舊有固定思想,是沒辦法改變的。
-
12 # 宣門寺卿
之所以這麼講,原因有三:
第一,國庫充足,善待民生。一個國家的實力,說白了還是國庫有多少銀子,雍正節儉,不像乾隆那樣浪費,而相關的治國綱領,如攤丁入畝,釋放賤戶,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國家富足,百姓安居樂業。
第二,懲治貪官,政通人和。一個國家的統治,說白了,還是人治。雍正打擊貪官的措施有效,難得一見的清明。一個官員的清正廉潔,至少保證了一個管轄區域的政通人和。
第三,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雍正時期,對於邊疆實行有效控制,積極維護國家主權。比如和沙俄簽訂新的邊境條約,以及處理兩國通商的態度上,處處維護了主權。一個皇帝重視主權,就意味著他會加強邊疆管理,就不會輕易屈服。
而清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乾隆揮霍留下的禍根,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又為了加強皇權,階級對立嚴重。後幾任皇帝,更是爛泥提不上牆。雍正生活的年代,西方沒有工業革命,但如果後世之君都能如他那樣,就算西方入侵,他也能利用清朝的富足和地域廣闊,老百姓的支援,以及軍隊的強硬,和西方對抗,至少不會輕易投降。清朝的統治,還將繼續。
歷史不可以重演,我們只是想象和惋惜,希望後世引以為戒,努力向前!
-
13 # 寶將軍
清朝的最後滅亡不僅僅是那個皇帝昏庸的問題,是中國長期的封建制度以及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必然結果,西方工業革命開始,給了我們很多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的機會,但是封建帝制的長期統治,自乾隆開始,就盲目自大,把西方先進的槍炮技術視為奇技淫巧,落後了西方一大截。後面種種腐敗,內鬥,都是因為封建帝制的根本原因。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出來一個像雍正一樣的皇帝,應該可以再延遲幾十年,除此無他!
回覆列表
清12帝,個個文治武功,就是嫖娼同治,也是“同治中興”,只是把儲君改為正大光明牌匾下一招,個個勵精圖治發憤圖強,非能力至,世界局勢使然,若無外敵,而今你我後背皆拖一辮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