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和是指氣與血的功能失常,而氣血不足是氣血不和中的一種情況,兩者是存在包含關係,不是獨立的。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氣虛:即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虛:面色無華萎黃、面板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氣血不和即氣的失常包括: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氣虛;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或運動失常--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機失調)。
1氣機失調: 概念:氣的升降出入執行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生命活動,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來維持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相對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最重要、常見);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肺主呼吸,腎主納氣––氣的升降出入(面板排汗,膀胱排尿)。
分類:
(1)氣滯: 概念:氣機鬱滯不暢,影響氣的執行,形成全身或區域性功能障礙(氣的流動障礙)。或稱“鬱”。氣滯是氣執行不暢而停滯,氣鬱為氣鬱結而不發散,統稱氣機鬱滯。 產生原因:情志抑鬱,或痰、溼、食積、瘀血、外邪等阻滯,影響氣的流通,形成區域性或全身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臟腑功能障礙或氣虛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有重要作用,故氣滯常見於肺氣壅滯, 肝鬱氣滯、脾胃氣滯,而且上述臟腑功能障礙也能形成氣滯。 臨床表現:氣滯於某區域性,出現脹滿、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引起血行障礙,則腫脹疼痛,脈遲澀。引起津液代謝障礙,則痰飲、水腫。引起臟腑功能障礙,則肺氣壅滯、肝氣鬱滯、脾胃氣滯等。 共同臨床特點:悶、脹、痛 。
(2)氣逆: 概念: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肺、胃、肝。 產生原因: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因氣虛;外邪 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咳逆、氣喘;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甚至血隨氣逆,出現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昏厥。 肝腎之氣或水寒之氣上逆則奔豚(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致氣逆,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胃虛失於和降––胃氣上逆。
(3)氣陷: 概念:以氣的無力升舉(升清功能不足)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脾氣。 形成:多由氣虛發展而來。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可致脾氣虛而不升。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和頭目清竅的榮養,有賴於氣的升舉。由於氣生化於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氣虛,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中氣下陷,也包括上氣不足。 臨床表現:氣虛症狀如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面色不華等;若上氣不足,無力使清陽之氣上輸頭目,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疲倦等;若中氣下陷,無力維繫內臟,則內臟下垂(胃、腎、子宮、直腸),腰腹、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
(4) 氣閉: 概念:氣的出入障礙。氣鬱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氣的出入受阻,出現突然閉厥(昏厥)的病理狀態;或濁邪阻塞氣道,使肺氣鬱閉,呼吸困難。 形成:外感穢濁之氣的熱盛閉厥(閉厥);情志抑鬱,突然精神創傷(氣厥); 痰濁阻滯(痰厥);疼痛(痛厥)。 臨床表現:閉塞心竅則突然昏厥;陽氣內鬱則兼四肢欠溫或拘攣;外感而致肺氣鬱閉或痰濁內阻,則呼吸困難,鼻煽、面青唇紫。
(5)氣脫: 概念: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逸,以致全身嚴重氣虛,功能突然衰竭。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它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疾病長期消耗,正氣持續衰弱––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大出血、大汗、頻繁吐下––氣隨血脫、氣隨津洩。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厥,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氣閉是氣的外出受阻,氣脫是氣不內守而外脫。它們都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屬厥、脫等重證。
氣血不和是指氣與血的功能失常,而氣血不足是氣血不和中的一種情況,兩者是存在包含關係,不是獨立的。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氣虛:即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虛:面色無華萎黃、面板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氣血不和即氣的失常包括: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氣虛;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或運動失常--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機失調)。
1氣機失調: 概念:氣的升降出入執行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生命活動,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來維持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相對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最重要、常見);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肺主呼吸,腎主納氣––氣的升降出入(面板排汗,膀胱排尿)。
分類:
(1)氣滯: 概念:氣機鬱滯不暢,影響氣的執行,形成全身或區域性功能障礙(氣的流動障礙)。或稱“鬱”。氣滯是氣執行不暢而停滯,氣鬱為氣鬱結而不發散,統稱氣機鬱滯。 產生原因:情志抑鬱,或痰、溼、食積、瘀血、外邪等阻滯,影響氣的流通,形成區域性或全身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臟腑功能障礙或氣虛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有重要作用,故氣滯常見於肺氣壅滯, 肝鬱氣滯、脾胃氣滯,而且上述臟腑功能障礙也能形成氣滯。 臨床表現:氣滯於某區域性,出現脹滿、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引起血行障礙,則腫脹疼痛,脈遲澀。引起津液代謝障礙,則痰飲、水腫。引起臟腑功能障礙,則肺氣壅滯、肝氣鬱滯、脾胃氣滯等。 共同臨床特點:悶、脹、痛 。
(2)氣逆: 概念: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肺、胃、肝。 產生原因: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因氣虛;外邪 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咳逆、氣喘;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甚至血隨氣逆,出現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昏厥。 肝腎之氣或水寒之氣上逆則奔豚(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致氣逆,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胃虛失於和降––胃氣上逆。
(3)氣陷: 概念:以氣的無力升舉(升清功能不足)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脾氣。 形成:多由氣虛發展而來。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可致脾氣虛而不升。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和頭目清竅的榮養,有賴於氣的升舉。由於氣生化於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氣虛,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中氣下陷,也包括上氣不足。 臨床表現:氣虛症狀如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面色不華等;若上氣不足,無力使清陽之氣上輸頭目,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疲倦等;若中氣下陷,無力維繫內臟,則內臟下垂(胃、腎、子宮、直腸),腰腹、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
(4) 氣閉: 概念:氣的出入障礙。氣鬱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氣的出入受阻,出現突然閉厥(昏厥)的病理狀態;或濁邪阻塞氣道,使肺氣鬱閉,呼吸困難。 形成:外感穢濁之氣的熱盛閉厥(閉厥);情志抑鬱,突然精神創傷(氣厥); 痰濁阻滯(痰厥);疼痛(痛厥)。 臨床表現:閉塞心竅則突然昏厥;陽氣內鬱則兼四肢欠溫或拘攣;外感而致肺氣鬱閉或痰濁內阻,則呼吸困難,鼻煽、面青唇紫。
(5)氣脫: 概念: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逸,以致全身嚴重氣虛,功能突然衰竭。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它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疾病長期消耗,正氣持續衰弱––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大出血、大汗、頻繁吐下––氣隨血脫、氣隨津洩。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厥,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氣閉是氣的外出受阻,氣脫是氣不內守而外脫。它們都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屬厥、脫等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