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從39歲開始寫《儒林外史》。當時,他的生活十分貧困,全靠典衣當物、賣文和朋友的賙濟為生。他的朋友曾寫詩來形容他當時的苦境:
“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近聞典衣盡,灶突無煙青”。有一次,這位作家竟斷食兩天。夜間寫書時,冷得難以忍受,他就邀請幾位窮朋友,繞城跑步取暖,稱之為 “暖足”。“十年寒窗苦”,厄運並沒有把吳敬梓壓倒,他孜孜不倦,憤筆寫書,在他49歲那年,終於完成了30萬言的《儒林外史》,對那些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官僚豪伸和市井無賴進行了入木三分的諷刺。
現代著名詩人穆旦,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後,與他的同學一起由長沙出發,徒步跨越湖南、貴州和雲南三省,到達昆明,全程3500華里,沿途隨讀隨撕讀完部英漢辭典。途中寫下組詩《三千里步行》,及時把生活的磨難轉化為詩行:
千里迢遙,春風吹拂,流過了一個城腳,
在桃李紛飛的城外,它攝了一個影:
黃昏,幽暗寒冷,一群站在海島上的魯濱孫
失去了一切,又把茫然的眼睛望著遠方。
1942年2月,胸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參加中國遠征軍,任司令部杜聿明將軍的隨軍翻譯,後入羅又倫將軍的207師,出征緬甸戰場。在5月至9月,又親歷緬甸戰場與日軍的戰鬥及隨後的大撤退。在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中,於死亡線上掙扎,歷盡艱險撤至印度。王佐良先生這樣回憶穆旦的經歷:
他從事自殺性的殿後戰。日本人窮追。他的馬倒了地。傳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給死去戰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趕著。在熱帶的豪雨裡,他的腿腫了,疲倦得從來沒有想到人能夠這樣疲倦,放逐在時間――幾乎還在空間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陰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援了,帶著一種致性的痢疾,讓螞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著,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叫人發瘋的飢餓,他曾經一次斷糧達八日之久……(《一箇中國的詩人》)
從死亡線上歸來的英雄,又很快寫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詩《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這是詩人用生命寫成的詩。
立志寫作的巴爾扎克,飽受挫折,背上了鉅額債務,只得躲到巴黎貧民區的一間小房裡勤奮寫作。受凍少吃,沒能使他氣餒,他有時從早上到中午只喝一點咖啡,但從不停筆,始終認真寫作。在這所四面進風的小屋裡,巴爾扎克每天工作15個小時,寫出了名著《朱安黨人》,揭開了《人間喜劇》的序幕。這套文學鉅著包括96部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俄國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由於反抗沙皇政府的暴政,受到殘酷迫害。他在一生中,被關押在監獄兩年,判處苦役七年,在西伯利亞被流放達12年之久。影響巨大的長篇小說《怎麼辦》就是他在監獄中寫成的。當時他被監禁在一間陰暗、潮溼的狹小獄室裡,室內只有一個很小的視窗可以透進一絲光線。監獄規定犯人不許寫作,他多次申請,藉口寫一篇偵探小說消磨時間,才得到批准。寫作期間,他還參加了9天的絕食鬥爭,但他仍以十分頑強的意志,終於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
馬可·波羅是在陰溼的鐵窗下寫成了那部在中西交通史上傳為美談的《馬可·波羅遊記》的;著名詩人艾青也是在獄中寫成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名詩的。
《青年文摘》1992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題為《除了奮鬥,我別無選擇》的文章,裡面講述了作者自己一段感人的奮鬥故事:出生在偏僻小山村的他,在自己不滿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妹妹這時剛出生才兩個月。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母親在生產隊掙工分來維持。他則從七歲開始就拿起鐮刀和繩子上山砍柴,柴刀傷了手,柴火壓彎了背。母親千方百計供他上學,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念完了初中,考上了不要錢的師範學校讀書。可沒過多久,母親又去世了!當時他才16歲,而妹妹才13歲!這就意味著只有他們兄妹倆相依為命了。後來,他又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讀完中師,每個假期都靠打工(到附近菜場運菜,到車站當小扛,到建築工地當抹灰工)給妹妹掙書學費。中師畢業,他又考上了師範學院,擔任班長,系學生會主席,除了學習和工作,肩上沉重的擔子依然是生活。他當家教掙錢,繼續為自己和妹妹的生活而奔波。但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就靠這樣的頑強意志和不懈努力,他一步一步前進,讀完本科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最後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清代著名的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從39歲開始寫《儒林外史》。當時,他的生活十分貧困,全靠典衣當物、賣文和朋友的賙濟為生。他的朋友曾寫詩來形容他當時的苦境:
“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近聞典衣盡,灶突無煙青”。有一次,這位作家竟斷食兩天。夜間寫書時,冷得難以忍受,他就邀請幾位窮朋友,繞城跑步取暖,稱之為 “暖足”。“十年寒窗苦”,厄運並沒有把吳敬梓壓倒,他孜孜不倦,憤筆寫書,在他49歲那年,終於完成了30萬言的《儒林外史》,對那些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官僚豪伸和市井無賴進行了入木三分的諷刺。
現代著名詩人穆旦,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後,與他的同學一起由長沙出發,徒步跨越湖南、貴州和雲南三省,到達昆明,全程3500華里,沿途隨讀隨撕讀完部英漢辭典。途中寫下組詩《三千里步行》,及時把生活的磨難轉化為詩行:
千里迢遙,春風吹拂,流過了一個城腳,
在桃李紛飛的城外,它攝了一個影:
黃昏,幽暗寒冷,一群站在海島上的魯濱孫
失去了一切,又把茫然的眼睛望著遠方。
1942年2月,胸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參加中國遠征軍,任司令部杜聿明將軍的隨軍翻譯,後入羅又倫將軍的207師,出征緬甸戰場。在5月至9月,又親歷緬甸戰場與日軍的戰鬥及隨後的大撤退。在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中,於死亡線上掙扎,歷盡艱險撤至印度。王佐良先生這樣回憶穆旦的經歷:
他從事自殺性的殿後戰。日本人窮追。他的馬倒了地。傳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給死去戰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趕著。在熱帶的豪雨裡,他的腿腫了,疲倦得從來沒有想到人能夠這樣疲倦,放逐在時間――幾乎還在空間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陰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援了,帶著一種致性的痢疾,讓螞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著,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叫人發瘋的飢餓,他曾經一次斷糧達八日之久……(《一箇中國的詩人》)
從死亡線上歸來的英雄,又很快寫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詩《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這是詩人用生命寫成的詩。
立志寫作的巴爾扎克,飽受挫折,背上了鉅額債務,只得躲到巴黎貧民區的一間小房裡勤奮寫作。受凍少吃,沒能使他氣餒,他有時從早上到中午只喝一點咖啡,但從不停筆,始終認真寫作。在這所四面進風的小屋裡,巴爾扎克每天工作15個小時,寫出了名著《朱安黨人》,揭開了《人間喜劇》的序幕。這套文學鉅著包括96部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俄國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由於反抗沙皇政府的暴政,受到殘酷迫害。他在一生中,被關押在監獄兩年,判處苦役七年,在西伯利亞被流放達12年之久。影響巨大的長篇小說《怎麼辦》就是他在監獄中寫成的。當時他被監禁在一間陰暗、潮溼的狹小獄室裡,室內只有一個很小的視窗可以透進一絲光線。監獄規定犯人不許寫作,他多次申請,藉口寫一篇偵探小說消磨時間,才得到批准。寫作期間,他還參加了9天的絕食鬥爭,但他仍以十分頑強的意志,終於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
馬可·波羅是在陰溼的鐵窗下寫成了那部在中西交通史上傳為美談的《馬可·波羅遊記》的;著名詩人艾青也是在獄中寫成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名詩的。
《青年文摘》1992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題為《除了奮鬥,我別無選擇》的文章,裡面講述了作者自己一段感人的奮鬥故事:出生在偏僻小山村的他,在自己不滿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妹妹這時剛出生才兩個月。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母親在生產隊掙工分來維持。他則從七歲開始就拿起鐮刀和繩子上山砍柴,柴刀傷了手,柴火壓彎了背。母親千方百計供他上學,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念完了初中,考上了不要錢的師範學校讀書。可沒過多久,母親又去世了!當時他才16歲,而妹妹才13歲!這就意味著只有他們兄妹倆相依為命了。後來,他又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讀完中師,每個假期都靠打工(到附近菜場運菜,到車站當小扛,到建築工地當抹灰工)給妹妹掙書學費。中師畢業,他又考上了師範學院,擔任班長,系學生會主席,除了學習和工作,肩上沉重的擔子依然是生活。他當家教掙錢,繼續為自己和妹妹的生活而奔波。但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就靠這樣的頑強意志和不懈努力,他一步一步前進,讀完本科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最後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