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S影片
-
2 # 戰略論
我們首先來看下傑米揚斯克突出部是怎麼形成的,在1941年德軍進攻的第一年,隸屬北方集團軍群的第2軍挺進到了瓦爾代丘陵(即傑米揚斯克附近),他們切斷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之間的鐵路線。德軍依託兩翼的伊爾門湖和謝利格爾湖在這裡建立了一條防線。在1941年的蘇軍冬季大反攻中,這裡成為蘇軍重點突破的方向,主要因為這裡是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結合部,一般情況下結合部都是防禦比較薄弱的地方。加上兩個湖泊的結冰,更加有利於蘇軍的突破。
蘇軍在該方向投入了4個集團軍的強大兵力,包括2個突擊集團軍,他們突破了德軍傑米揚斯克的兩翼防線,迫使德軍的側翼部隊不斷向後收縮,防線逐漸形成一個狹長的突出部,在這個突出部的最窄處只有不到7英里寬,這意味著這個突出部很容易被蘇軍所包圍。確實蘇軍在1942年的2月份包圍了這個突出部,裡面是德軍第2軍的10萬人。但是依靠空運補給和外圍部隊的努力,德軍最終在4月份打破了蘇軍的包圍圈,使傑米揚斯克突出部重新和主防線建立了聯絡,此後德軍一直在據守這個突出部,一直到1943年才放棄。
至於據守這個突出部的真正目的何在,顯然德軍是想保住這個突出部以作為再次進攻莫斯科的一條理想的前進基地。它的作用和勒熱夫突出部一樣,是作為德軍下次戰略進攻的跳板而存在,是出於攻勢行動所考慮的。不過1942年德軍的戰略進攻在南翼而不是中央的莫斯科,德軍希望在結束南翼的攻勢後,如果蘇聯仍舊不肯屈服,就再次對莫斯科發起進攻。所以即使在南翼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德軍沒有放棄傑米揚斯克突出部和勒熱夫突出部,放棄這裡就意味著德軍放棄了對莫斯科的戰略企圖。
當然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德軍在傑米揚斯克突出部的據守毫無戰略意義,至少是毫無現實意義上的戰略意義。德軍在南翼的潰敗使得其再也沒有實力恢復在莫斯科的攻勢,因此之前據守的突出部的努力也就變得毫無價值。反而起到了負面的效果,為了防守這些突出部讓德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這些兵力都是正在南翼進行戰略決戰的德軍所急需的,如果早早放棄傑米揚斯克突出部,節省出不少於10個師的兵力轉用於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或者德軍就不會遭遇那裡的慘敗。
回覆列表
傑米揚斯克戰役是1943年2月15日至28日在蘇聯傑米揚斯克進行的戰役。
1941年末,德軍在東線遭遇了莫斯科戰役的慘敗,沒有完成攻克莫斯科的戰略目標,同時死傷失蹤數十萬軍隊,如同一百多年前的拿破崙侵俄大軍一樣瀕臨崩潰局面。與當年拿破崙一味逃跑不同,希特勒下令德軍不顧一切的就地堅守。由於兵力薄弱、後備兵力不繼再加上天寒地凍,德軍實際只能在有限的堅固據點內進行固守,其他戰線薄弱環節任由蘇軍突破。
這種形勢下,蘇軍從伊爾門湖南岸向南進行的突破完全成功,與從霍爾姆地區北進部隊會師,2月8日將德軍十萬軍隊(第2、第10軍的6個師)圍困于傑米揚斯克為中心的包圍圈中,史稱“傑米揚斯克口袋”。這是1941至42年的冬季中在東線形成的最大規模包圍圈。
蘇軍之所以不能將“口袋”中的德軍一口吃掉,在於此時的蘇軍缺乏運輸車輛(美國的大量援蘇物資要一年以後才會陸續抵達),衝到德軍後方的蘇軍部隊後勤狀況不比德軍好。德軍也還保有制空權,戈林指揮空軍給“口袋”中德軍一晝夜提供補給200噸(雖然很多時候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這樣被包圍德軍終於撐了下來。德軍外圍部隊經過頑強戰鬥,終於在4月20日與被圍部隊取得聯絡。
由於蘇軍未能按照計劃消滅被圍德軍,傑米揚斯克突出部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德軍因而依然控制該地區。到了1942年11月,蘇軍再次展開攻勢也未取得顯著進展,但1943年1月伊斯卡拉行動的成功使得蘇軍得以在突出部投入更多兵力,蘇軍第1突擊集團軍、第27、34、53與11集團軍計劃在2月19日對突出部發起進攻,米哈伊爾·霍津特別集團軍則負責襲擊德北方集團軍群。然而蘇軍卻在2月16日發現德軍正在從突出部撤退,於是立即發動進攻,德軍在失去了幾個橋頭堡之後立即全面撤退,蘇軍雖然奪回了突出部但未能實現殲滅德第16集團軍的計劃。
德軍此次戰役談不上什麼目標,完全只是被動防禦蘇軍的進攻。實際上,在德軍遭遇斯大林格勒慘敗後,東線情況已經根本不允許德軍繼續在這個沒有戰略意義的突出部中耗費兵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