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燭影斧聲
-
2 # 尤舂重撇二草
1夏遂良的師傅比徐良的師傅造詣高,指點徒弟也會優於後者。2夏遂良比徐良年長,在老單的武俠評書裡高手都是年齡大的。3自身的天賦和所學武藝也不同。
-
3 # 鄭非夢妙文
徐良本身是一個非常勤奮也非常好學的人,每逢高手對決他總是在旁邊認真觀察高手的一招一式對絕妙的招數他會牢記於心。當別人喝茶聊天無所事事的時候他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進行演練,把別人精妙的招數為自己所用。
徐良天資聰慧,是練武的可塑之才,能夠在學藝的過程中舉一反三。很多名家高手都願意教他能耐,像天聾地啞、春秋四老、海外野叟王猿、飛天魔女龍雲鳳都是不遠千里主動找上門來傳授他絕技,他們都以教徐良能耐為榮。
透過這些高人的指點,徐良的能耐突飛猛進,遠遠甩開同齡段的少俠們,比如小五義中的其他四位、小七傑都被徐良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只有望其項背的份兒。由於徐良得到過不同門派高人的指點,他的武功顯得雜而博,說句好聽的話是博採眾長。
不過話說回來徐良固然是練武的可塑之才,但要想達到武聖人於和以及金燈劍客夏隧良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於和跟夏隧良這對師徒屬於百年不遇的曠世奇才,而且師徒倆在東海小蓬萊碧霞宮基本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武學的研究中,數十年如一日方才成就倆人在武林界的地位。
徐良在四十歲之前一直在開封府效力當差,整天抓差辦案,即便他很勤奮用功也頂多是見縫插針的練,在習武的時間和質量上遠不如於和師徒那麼多和高。端皇家的飯碗肯定是身不由己,本來資質就不如夏隧良,再加上用在武術上的功夫不足導致徐良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達到夏隧良的成就。
夏隧良跟隨武林第一人於和精心學藝七十餘載,這七十年時間一點沒有荒廢。徐良在前四十年就已經荒廢了大量時間,官府的事務纏身就耗費了他大量時間,雖然最後徐良辭去官職迴歸故土原籍但是荒廢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能補回來來了。
透過這麼一分析徐良確實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於和師徒的武學境界。
-
4 # 蔡學茹
於和為什麼會那麼厲害?自身天賦好肯定是最大的因素,但還有個很大的原因是於和的師父就偏心,把一些絕技只傳給了他一個人,這個在書裡明確的說過,當然這應該也是因為他自身資質要比倆個師兄好一些所以才更能得到師父的偏愛,至於說夏遂良,個人覺得他的資質未必就好到了那種程度,否則的話當初普渡應該也就收了他了,普渡是是門下已經有了4個弟子就不再收夏遂良那很大成分上也是藉口,真的資質極高的話收徒弟也未必就差他一個,所以說夏遂良之所以後來武功能達到那種程度最大原因還是得自傳承問題,徐良一輩子恐怕也遇不到像於和那樣的師父了,所以說他這輩子應該是永遠都達不到於和那種程度
-
5 # 禪定真人
也不一定吧!書中單老反覆強調,小良子暗器佔著一絕,想來,其年紀尚輕,如果再假以時日,勤學苦練,打暗器的水平若再能提升數倍,甚至超過小李飛刀的水平,臻至化境,達到殺人於無形,不費吹灰之力,想必,在武林也儘可稱王稱霸,於和夏遂良之流恐甘拜下風。
回覆列表
不知道為什題主會有這樣的感覺,於和和夏遂良本就有著極大的差距,能否達到於和不敢肯定,但是夏遂良那個高度我覺得並非沒有可能。
我們知道當時的江湖上武藝以排行榜上的十四高手為尊。除此之外五宗的各大門主也都是江湖上的佼佼者,比如三世比丘臥佛崑崙僧。絕對也可以在江湖上佔有一席之地。而最後時候,三十出頭的徐良已經凌駕崑崙僧。而夏遂良在這個年紀絕對沒有這樣的實力。比天賦,夏遂良遠不如白一子。但是正是因為屢次受挫,所以才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三大高手之下第一人。徐良本就愛武,他沒有拜過什麼名師,之所以年紀輕輕就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努力就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天賦,在這方面,全書似乎只有於和和白一子可以與之比較。評書的最後辭官回家,相信武藝還能更上一層樓。
另外書中還有兩處明確交代,一個是徐良後來成為江湖高手榜單上的第十五名,其實這點到評書最後時刻已經差的不多了,如果把死去的拋開重排,徐良或許已經可以入圍了。另外一點說徐良被江湖上推舉為武當的派主,這樣也就可以位列五宗掌門,再之後學到的就不是那些野狐禪,而是真真正正的玄門正宗,這對基礎牢固的徐良來說,又是一次實力飛躍的機會。
所以說徐良的實力趕超夏遂良並不難,個人感覺以他的進步速度來看,五十歲之前就能完成對夏遂良的超越。但是能否超越於和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想要達到於和的高度,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除了努力還要看機緣。
值得一提的是張少佐先生的鐘凌傳中,白眉大俠再度登場,全書似乎都沒有盡全力,但是表現出來的實力已經是天下前三的存在,還自創了吸人內力的魔功——乾坤大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