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老頭711
-
2 # 紫羅蘭28499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兩句話概括了人以善開始,又以善終結。人性是善良的。不善良的是生命旅程,人被各種人慾望情感所左右,為了滿足這些慾望情感,人起了壞心眼。
-
3 # 哈哈365
1、“人”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愚以為他包括外形、內涵、生命、社會性等諸多方面。用“醜惡”還是“善良”定性人的“本質”明顯是偏離“本質”的!
2、“醜惡和善良”明顯是針對“人的本性”而言的。本性只是人的屬性之一。毋庸諱言,人是有“善惡”之分的。但這種善與惡是相反相成的。沒有善就無所謂“惡”,反之亦然。因此用善惡決定人的“本質”或“本性”都是自相矛盾的,也是不客觀“科學”的,
3、社會有“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之爭。這是針對“人之初”而言。這種爭論是一種“善惡”探源,對於社會教育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初本善”還是“初本惡”確實值得探。
4、我們知道,人都有社會屬性,有利於社會的皆為“善”,否則皆為“惡”。我們還知道,人也具有生物屬性,或再細分稱為動物屬性。但凡動物都有“生存(生命)需求”,人之初都有以“索取”為主的特質,這就是“性本惡”;又都具有無條件“順從”的特點,這又是“性本善”了。於是“善惡”又有了不同的溯源標準。
5、從社會教育角度而言,我倒贊成“性本善”的溯源標準。因為“順從”更多適用於“教化”。所以“書香門第”多善舉,缺乏家教多惡徒。可能“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在提示我們教育的“必須性”吧!
-
4 #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人的本質也有稱為本性的——究竟是善還是惡,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很願意對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如果從物理學意義亦即唯物主義上講人的本質就是粒子;如果從社會學意義上講人的本質是指人的德性,也叫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無論說善還是說惡都不正確,即便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沒有根據證明。
我在這裡引用哲學家叔本華的學說來說明。叔本華的觀點是:“世界是隻對認識、只在認識中存在的。沒有認識,世界就根本不能想象;而這又因為世界乾脆就是表象;以表象論,它需要“認識”的主體作為它實際存在的支柱。”“人自己就是認識的主體,世界就是這主體的表象。”我們這裡談如何認識人,認識者是人,稱為主體;被認識者也是人,稱為客體,這裡稱為“表象”。認識者透過什麼來認識?透過空間、時間和因果關係來認識。人們看不到“本質”,只能透過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來認識表象。不同的時間或空間,不同的表現,給不同的人感覺不同,對不同的認識者來說,可能對A是善,對B可能是惡。比如舉報某人論文作假,對主張淨化學術空氣的學者,認為該行為是善,應該支援和鼓勵;但是對被舉報者來說他可能就認為是惡,因為有損自己的名譽和利益。再舉一例,A沒有權力之前可能表現“善”,有了權力之後可能令某些人不滿,表現出“惡”來。說“人之初性本善”是沒有表象根據的,因為出生兒既沒有善的表現也沒有惡的表現。這裡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社會性表現,無關他人的損益。所謂善與惡,都是指與社會發生的關係。沒有發生也沒有能力發生社會關係,就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人的出生帶有遺傳基因,儘管如此他沒有表象也就沒有表現出本性來。
人的本性既有遺傳基因又有後天習得。後天習得佔據很大一部分。其原因與所學知識有關,也與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有關。同胞兄弟表現不同就是有力證明。
總而言之,由於人是多變的,既有遺傳基因決定部分,又有後天習得部分,形成的價值觀不同,形成一定習慣可以作為預測依據,但是也僅僅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人在不同場合可能有不同表現,在不同的觀察者看來,善惡也是依觀察者的角度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也與觀察者的善惡立場有關。可以說這是個相對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
-
5 # 素一8
每個人的本質是純淨的,以至每個生命的本性也都是聖潔的。冷熱、醜俊、善惡皆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唯因受到不同的緣因條件影響而薰染了輕重不同的汙濁。
-
6 # 325威士
本人認為自從人類有了思想之後,變得更加醜惡,動物本身是隨著大自然給予的規律生存得有規有矩,但人類卻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地球遲早被人類毀滅。
回覆列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開始都是善良的。後來有些人變得醜惡,是因為受到不良的影響和教育形成的。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