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身講,屈原出身楚國王室,他有自己不可迴避的使命。
從個人性格講,屈原是很上進且有救國大願的人,即使沒有王室這層關係,他也會追求理想並踐行到底。這樣的人會努力付出,然而結果未必如意,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付出越多不甘越多,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評價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屈原對楚國的國君,臣子,人民都有很大的失望和怨憤,從他的《離騷》《天問》中可看出。
《漁父》這篇文章,體現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屈原代表的是儒,漁父代表的是道,先不管二人是否真是儒道的源流,至少他們表現出的思想與儒道思想是不謀而合的。類似的故事還有《論語》微子篇,有興趣可以去讀一下。裡邊的楚狂人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道家的隱者,他們對儒家是肯定的,但又覺得儒家奔走救世是徒勞,不值:
總結起來就是:天下不可救了,何必把自己的德性和生命浪費在這些事上。
對此,孔子和子路的回答是什麼樣的呢?
儒家的話總是說得擲地有聲,讓人肅然起敬(屈原在《漁父》中說的話也一樣),這也確實是儒家的可貴之處:“你說的那些我懂,我也知道可能徒勞,但我還是要去做,因為這是我的天命和價值所在”。
在這裡,要擴張說一下儒釋道三家,以理清各家思想脈絡。
我最先學道家,因為傳統教育的原因,一直以來對儒家並不喜歡,但《論語》微子篇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我開始認真嚴肅地去學習儒家,把儒家身上各種千年黑鍋一個個拿掉,還原一個真實儒家,最後發現儒家著實可敬。
其實儒釋道三家都有救人之志,道家的救人方式,只有高人能懂能行。佛家普渡眾生,眾生都能受渡,但說實在,佛法既廣且深,最終深受影響的,還是知識階層的中上層,剩下的就是宗教作用了。至於儒家,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影響力最大的統治階層(國君公卿大夫),所以孔孟周遊列國都是去說服各國君王實施儒家的主張(可惜沒成功),其次是未來可能進入統治階層的“士”(讀書人),儒家在士這一階層取得很大成功,影響了幾千年的讀書人。
至於思想,佛道都主張以智慧求解脫,佛的無餘涅槃,道的逍遙無待,算是高層次。儒家最高為中庸(選擇最適合的並堅持下去),可見儒家還是追求在現世的有為,從西方的理論的角度,處在馬斯洛需求曲線的最高兩層(尊重/自我實現)。
回到屈原和漁父的問題,從個體的角度講,漁父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但從群體社會的角度看,屈原精神尤其難能可貴,只是我們向來缺乏對付出/踐行精神的認同感,甚至認為有點傻或者不值,即便如此,我們仍應對這種精神保有一份敬重,因為“難能”才“可貴”。
最後,列舉兩段《離騷》中的精彩辭句,體會下屈原的踐行精神。
從出身講,屈原出身楚國王室,他有自己不可迴避的使命。
從個人性格講,屈原是很上進且有救國大願的人,即使沒有王室這層關係,他也會追求理想並踐行到底。這樣的人會努力付出,然而結果未必如意,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付出越多不甘越多,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評價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屈原對楚國的國君,臣子,人民都有很大的失望和怨憤,從他的《離騷》《天問》中可看出。
《漁父》這篇文章,體現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屈原代表的是儒,漁父代表的是道,先不管二人是否真是儒道的源流,至少他們表現出的思想與儒道思想是不謀而合的。類似的故事還有《論語》微子篇,有興趣可以去讀一下。裡邊的楚狂人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道家的隱者,他們對儒家是肯定的,但又覺得儒家奔走救世是徒勞,不值: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接輿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桀溺總結起來就是:天下不可救了,何必把自己的德性和生命浪費在這些事上。
對此,孔子和子路的回答是什麼樣的呢?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儒家的話總是說得擲地有聲,讓人肅然起敬(屈原在《漁父》中說的話也一樣),這也確實是儒家的可貴之處:“你說的那些我懂,我也知道可能徒勞,但我還是要去做,因為這是我的天命和價值所在”。
在這裡,要擴張說一下儒釋道三家,以理清各家思想脈絡。
我最先學道家,因為傳統教育的原因,一直以來對儒家並不喜歡,但《論語》微子篇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我開始認真嚴肅地去學習儒家,把儒家身上各種千年黑鍋一個個拿掉,還原一個真實儒家,最後發現儒家著實可敬。
其實儒釋道三家都有救人之志,道家的救人方式,只有高人能懂能行。佛家普渡眾生,眾生都能受渡,但說實在,佛法既廣且深,最終深受影響的,還是知識階層的中上層,剩下的就是宗教作用了。至於儒家,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影響力最大的統治階層(國君公卿大夫),所以孔孟周遊列國都是去說服各國君王實施儒家的主張(可惜沒成功),其次是未來可能進入統治階層的“士”(讀書人),儒家在士這一階層取得很大成功,影響了幾千年的讀書人。
至於思想,佛道都主張以智慧求解脫,佛的無餘涅槃,道的逍遙無待,算是高層次。儒家最高為中庸(選擇最適合的並堅持下去),可見儒家還是追求在現世的有為,從西方的理論的角度,處在馬斯洛需求曲線的最高兩層(尊重/自我實現)。
回到屈原和漁父的問題,從個體的角度講,漁父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但從群體社會的角度看,屈原精神尤其難能可貴,只是我們向來缺乏對付出/踐行精神的認同感,甚至認為有點傻或者不值,即便如此,我們仍應對這種精神保有一份敬重,因為“難能”才“可貴”。
最後,列舉兩段《離騷》中的精彩辭句,體會下屈原的踐行精神。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吾令羲和弭節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