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月嫂燕子姐
-
2 # 小魚兒奶爸
哈哈,確實是這樣的,新生兒最討厭你抱著他坐下!感覺他們就像一個嚴厲的小健身教練,強迫著父母抱著他們在客廳裡來回走動,只要一停下他們就會哭鬧甚至扭身踢腿發脾氣。直到你開始走動了他們才肯安靜下來。真是折磨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他們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對這個世界還是很陌生,自然就會缺乏安全感。想當年他們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有個胎盤把他們緊緊的裹著,既舒服溫暖又安全。現在失去了這個胎盤的包裹,他們就覺得自己很危險了,大人把他們抱起來時,他們又有了回到胎盤時的感覺,安全了自然就安靜了。
另外,只是抱著他們不走動的話,他們的視線只能看著一個地方,覺得悶了,必須要走來走去,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他們才滿足。我們的寶寶也是很聰明的,知道走動時比只是站著要舒服多了。
專家們的說法是這與人類進化後的本能反應有關。人類進化的漫長曆程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被各種大型食肉動物吃掉。當你摟著孩子站起來走動時,嬰兒有了移動的感覺,他們以為在躲避危險,這種逃生本能的驅使,反而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如同貓媽媽叼著小貓咪逃生時,小貓咪就乖乖地很配合了。
哈哈,是不是很有趣?寶寶們當然覺得有趣了,可憐媽媽已經走到腿都要斷了!
-
3 # 小熊來玩
很多家長反映寶寶“得寸進尺”,哭鬧的時候難哄,光抱著還不行,現在還要走起來!是不是慣壞了?
在這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員聯合幾所腦認知研究機構、兒童醫院以及義大利的心理認知科學專家,進行的實驗,發表在2013年的《Current Biology》上。
研究人員招募了6個月以內的嬰兒,對比他們在被媽媽“坐著抱”和“走著抱”時,動作、聲音、心電圖的變化。
結論是,媽媽坐著抱時,寶寶經常要麼哭,要麼東張西望左扭右擺手腳亂動;
而媽媽一走動起來,寶寶立馬就“老實”了,不但不哭了,那些自發性的動作也顯著減少,甚至還有身體略微蜷縮的傾向,很老實。同時,心跳間隔(IBI)顯著升高、心率顯著下降。
也就說,“抱著走”喚起了持續的心率降低以及同時伴隨發生的一些行為改變。透過心率變異性(HRV)分析發現,在寶寶被“抱著走”的時候,相比“坐著抱”,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顯著升高,寶寶會感到更加“放鬆”。
類似的親子合作式的“反應模式”,作者還用老鼠寶寶進行了驗證,結論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老鼠寶寶也喜歡被“叼”著走。研究者指出,抱著走動(Maternal walking)可能是讓嬰兒感到放鬆的最直接有效的一種行為刺激,比“有節奏的搖晃”更有效,而且,它是一種“協作”模式。為什麼?很可能是進化的原因。
被大人抱起來走動的時候,這種“瞬間安靜”的反應模式能夠增加在緊急狀況下存活的機率(比如逃跑的時候不鬧騰)、運輸效率(想象一下小跑去趕公交車的時候,抱著孩子不鬧騰是多麼重要,還記得《當幸福來敲門》嗎?爸爸喂一次吼孩子,就是去趕公交車,孩子去非要去取掉在地上的美國隊長),以及父母在勞動時的工作效率(如果你看見過農村的田間地頭揹著孩子種莊稼的媽媽,你就會發現孩子總是安靜的趴著)。
因此,延續了這種基因、儲存了這種反應模式的寶寶,能夠獲得更好的“親子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講,孩子是天生有“眼力見兒的”),從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研究者還指出,這種反應模式,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產生了,在懷孕36-40周的時候,你會發現,當媽媽坐下休息的時候,肚子裡的寶寶就更有可能拳打腳踢,而當媽媽走動起來的時候,那小崽兒反而安靜了。
所以,“抱著走”對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啟用和減少哭鬧的效果是顯著而穩定的,是可以短暫使用的安撫寶寶的有效方式。當然,注意用量哈,總不能整天抱著走哈。
END
————————————
回覆列表
寶寶還小,不會說話,哭聲就是他的語言。他透過哭聲向大人表達他的訴求,大人抱抱他,就是對他的訴求的最好迴應,他就會覺得你聽懂了他的話,抱著他哄哄,他的心理就得到了安慰,所以他就會不哭了。大人不開心了,別人說說話,開導開導,也會好受很多。這是一樣的道理。別以為不會說話的寶寶啥也不知道,其實他們什麼也懂得,你對他好,他心裡知道的。希望我們都要有愛心,有耐心的照顧小寶寶,讓寶寶身心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