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旅途生活點滴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珠 家、史論家,著作甚豐, 尤其是他在70歲以後所著的5讀通鑑論6和5宋論6,文采華贍議論精闢,至今為人愛讀。他在這兩部著作中論述了幾十個皇帝,最推崇的是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國瓶。他稱讚趙匡胞一人之澤,施及百年0,為歷史所罕見。

    那麼趙匡胤究竟有什麼治國良策呢?根據王夫之的5宋論6,他在宮廷之內的一座大殿裡立了一塊碑,上面刻了三句話:/- .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並遺命後世君王即位時都要到此殿叩拜跪讀,發誓遵守其三條遺訓而不違。

    趙匡胤的這三條遺規均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由趙國胤開國的宋朝繼承的是五代最後一代後周的天下。後周的政治比較開明。開國皇帝郭威即位後,即廢除向農民徵收的/鬥餘0./秤耗等額外的賦稅,還把一些農田、房舍、農具分給佃戶為水久的產業。郭威無子,死後傳位給大將柴榮。柴榮即位後大修水利,疏浚汴水東匯入蔡水,以通陳州到穎州之間的漕運;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州到鄆州之漕運。雖為軍需,也便利了經濟的發展。他還下令廢除三萬多所寺廟,僅保留二千六百多所,減輕了農民養活大量僧尼等不事生產的閒散人員的負擔。柴榮死後,他的兒子年僅7歲的恭帝即位,是為公元959年。一個7歲的孩子怎麼能管理得了國家大事呢?自然就由軍功卓著的殿前都檢點(軍隊的總司令趙匡胤來主持政局。到了第二年,趙匡胤也就在土兵和軍官的擁戴下取代了後周,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後周的兩代皇帝在人民的心目中並不壞,因此,趙匡胤不殺戴前代皇族,對柴氏子孫封王、享受皇室待遇的寬厚政策是善解民意以得民心之舉。

    其次,不殺士大夫,這是趙匡胤的知識分子政策。他雖是武人出身,但重視知識分子。鑑於晚唐、五代武將割據的教訓,他實行了用文官取代武將為地方最高長官的政策,他還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在科舉制度中實行1殿試0、即由皇帝親自選拔優秀人才的辦法。另外,各級文官的物質待遇也很豐厚。因而有宋一代可謂人才濟濟。有名的宰相如趙普、范仲淹、韓琦、富弼、寇準、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不乏其人。在文學方面,後代所稱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佔了六個。在科學技術方面,火藥、活字印刷術都是在宋代發明的,印刷術和航海用指南針是在宋代推廣的。

    王夫之對趙匡胤的知識分子政策作了客觀的分析,說他懂得/得士 者昌0的道理,實行的是/養L0的政策而不是治士0的政策。根據清代歷史學家趙翼的考證,宋代的宰相樞密使月俸錢三十萬,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以下按官職遞減,但即使一個縣令,俸祿也很可觀。趙翼說:有宋一代/待士大夫可謂厚矣0。惟其給賜優裕,故入仕者不復以身家為您,各自勉其治行,觀於真(宋真宗)、仁(宋仁宗)、英(宋英宗)諸朝名臣輩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尤多慷慨報國。0/歷代以來捐軀殉國者惟宋末獨多,雖無救於敗亡,要不謂養士之報也。0(見趙翼著5廿二史札記6), 王夫之說: 1宋之士大夫高過於漢唐。

    同時,王夫之也指出趙宋在知識分子政策和幹部政策上的弊端,即對於文武大臣1乍登乍降0。儘管大臣中/可盡所長以圖治安者0不乏其人,但/十餘年間,進之退之0,使其/志未伸,行未果,謀未定,而位已離矣。0王夫之強調說:/故善用大臣者,必使久其任,而後國是以不迷0,: /夫宋之所以生受其敝者,無他,忌大臣之持權,而顛倒在握,行不測之威福,以圖周天位耳。0有宋一代賢臣眾多,但不論哪一個立了大功、有1 了威望以後,就受到小人的攻訐和

    皇帝的猜忌,而被降職,使其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到了北宋的後期和南宋,像蔡京、秦檜、賈似道這樣的奸臣卻能討得皇帝的歡心,長時間的當國。這大概也是一個封建王朝難以避免的悲劇。北宋長期對外軟弱、後來南宋偏安以至於滅亡,同這種知識分子政策的兩面性是很有關係的。

    至於第三條,不加農田之賦,更為重要。據史學家翦伯贊考證,北宋農民對國家負擔的課稅,雖仍/相當繁重0,但名目和數量大體上固定下來,和五代十國時期/隨時隨地都會增加無定名無定量的稅捐相比,也要輕一些。0加上北宋初期的幾個皇帝對發展農業生產比較關注,繼趙匡胤為帝的宋太宗趙光義曾下令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等地的長官勸民雜植票、麥、黍、豆,江北諸州則令廣植粳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棄是一種得到,還是另一種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