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風看世界

    道教強調“清靜”,尚包含著兩個遞進層次:

    第一層曰“清靜”,即是字面意義所言“清”與“靜”。在道教中認為,輕清之體是修煉所要達到的一個終極狀態。如陰陽肇分之時輕清者上升為天、濁滯者下沉為地,人身本是秉陰陽二氣合和乃生,陽氣散盡便是作了陰鬼之類,所以修行之要在於保養人身中的輕清陽氣而消除先天、後天所沾染的種種濁滯之氣。“清”字,在道教中既是一種對修行狀態和修行理想的描繪性詞語,同時也具有清除、清理的動作性指示。

    緊接著又要問,如何達輕清之態?答案便是“靜”。道教修煉中有一句話叫“陰陽動,生萬物;陰陽靜,返先天”,順應陰陽生滅的變化則為人也,修行實則是一場分離陰陽的過程,使修煉者體內只保留具備陽性的輕清之氣。但因為陰陽二氣是不斷變化流轉的,是動的過程,要實現陰陽相分就要逆動而靜。這就要求人們在日常的修行中身心皆能保持“靜”的狀態,心不因外事而起貪嗔、身不因欲求而沾染葷雜,不著外緣,所以才能內守真靜。

    一則曰內守,二則是對慾望和不良習氣的清除,二者相合便是“清靜”。所以道教中提到的清靜,不僅僅只是在強調心中沒有煩惱,而是要在面對事態萬千的時候始終心如止水,同時更要能夠止得住因自身而起的諸多魔障,由此才能把清靜作為修煉的法門,而不僅僅只是煉心也。

    第二層曰“清靜”,是要實現“常清靜”的態勢,重點在於“常”字。常,字面意思解便是經常、恆常,是把此上所言清靜修真的方法恆久地堅持下去,使其變成一種常態。是言修行,仍屬於人為的範疇,待到可以把清靜視之為人生之常,便是把主動人為內化成了自然,即是去有為而臻達無為也。真常清靜,是無執念的象徵,去無可去之時方是真常。

    根於此,則知清靜二字乃是道教修行的一大本旨。經文中又言“真心清靜道為宗”,不離身心清靜,便可不離道。世間術法萬千,皆是載道之器、之方,過分執著於末端而忘本真,則是背道。同理,過分強調於清靜修真而妄斷術法皆是道之末用,則亦是執念。

    虛無大道需要透過有為之法去論證和體悟,把參學到的感悟重新應用於術法、方技的指導與學習上,便是利濟人天之用。以術載道,以道御術,道術兩相合,此即可謂之修行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乾淨了十幾天白帶一直是褪色是什麼原因?